问题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
王娟
浦江县园区小学
一、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研究问题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导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 “三角形的内角和” 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三个角,那么这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是多少呢?大家可以自己动手量一量不同三角形的角,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培养思维能力
问题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学生需要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找出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尝试多种解题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 “认识人民币” 后,教师可以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计算商品价格、找零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和使用方法,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缺乏有效性
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教学目标,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简单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复杂的问题则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授“乘法口诀” 时,教师提问:“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深奥,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导致学生无法回答,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问题引导方式不当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引导。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只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而没有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也没有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完善答案,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虽然部分教师尝试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仍然不高。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导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缺乏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此外,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导致参与
度较低。
四、问题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时,可以设计问题:“我们学校要给花坛围上栅栏,花坛是长方形的,长 5 米,宽 3 米,同学们想一想,需要准备多长的栅栏呢?” 这个问题既结合了教学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优化问题引导方式
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回答 “ *5+3×2" ” 的计算结果为 16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顺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是因为没有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从而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运用追问技巧: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时,教师要运用追问技巧,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完善答案。在学生回答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 后,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吗?”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 “图形的运动” 时,学生可能会问:“平移和旋转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学生自主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学习“统计” 时,教师可以让小组合作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并分析数据。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结论
问题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优化问题引导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构建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问题导向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曹一鸣。数学教学论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 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5):53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