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

作者

王其培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农业服务中心,637228

摘要:小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是现代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确保小麦的高产和优质,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一系列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措施。首先,在种植技术方面,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是至关重要的。优良的种子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增强小麦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关键词:小麦;种植枝术;管理

一、引言

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确保世界粮食安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受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影响,这又进一步关联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能力。随着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持续改进小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促进小麦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而且有助于应对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二、小麦种植技术

(一)品种选择

依据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关键因素,精选适宜的小麦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应挑选耐旱性突出的品种;寒冷地区则需选择抗寒性能优越的品种;土壤肥力较低的区域,适宜选用耐瘠薄的品种。

同时,考虑市场需求和用途,挑选符合特定品质要求的品种。例如,用于制作面包的小麦,应具备高蛋白质含量和强筋性;而用于制作糕点的小麦,则要求蛋白质含量适中、粉质细腻。

优先考虑对当地常见病虫害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以减轻病虫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降低农药使用量,提升种植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土壤准备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立即进行土壤深耕,深度通常为20至25厘米。深耕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从而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深耕后进行耙地,使土壤细碎、平整,达到上虚下实的状态,为播种创造理想的土壤条件。同时,耙地还能清除田间杂草和残茬,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环境。

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酸碱度,进行相应的土壤改良。对于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对于碱性土壤,可施用硫磺粉等酸性物质进行调节。对于肥力较低的土壤,应增施有机肥、化肥等,以提高土壤肥力。

(三)播种技术

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是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和高产的重要因素。通常在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具体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及土壤墒情等因素灵活调整,以确保小麦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顺利出苗生长。

播种量应根据小麦品种特性、种子发芽率、播种方式、土壤肥力及预期产量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每亩播种量约为10至15公斤。对于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播种量可适当减少;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则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土壤肥力高的地块播种量可适当减少,肥力低的地块则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常见的播种方式包括条播、撒播和穴播等。条播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播种方式,具有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便于田间管理等优点。播种时应注意控制播种深度,一般为3至5厘米,以确保种子能够顺利发芽出苗。

三、小麦田间管理

(一)水肥管理

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存在差异。从播种到出苗,必须保持土壤湿润,以确保种子能够顺利发芽并长出幼苗。在出苗后至分蘖期,应根据土壤的湿度情况适时进行灌溉,以促进麦苗的分蘖和生长。拔节至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关键阶段,此时应确保充足的水分供应,通常建议每隔7至10天浇水一次。在灌浆期,维持土壤湿润同样重要,以防止干旱影响小麦的灌浆过程,从而提高粒重。然而,在灌溉时需注意避免过度浇水,以免导致土壤板结和根系缺氧。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若遇到连续降雨或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以防止渍害的发生。特别是在小麦生长后期,由于根系活力下降,渍害可能会导致根系缺氧,进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使用。通常情况下,每亩施用2000至3000公斤的腐熟有机肥,以及30至50公斤的氮、磷、钾复合肥。基肥应在耕地前均匀撒施,并随耕翻入土中,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为小麦生长提供持久的养分支持。

在小麦分蘖期,结合灌溉每亩追施10至15公斤的尿素,以促进麦苗的分蘖和生长,增加有效穗数。对于基肥不足或苗情较弱的地块,应适当增加追肥量。小麦拔节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行的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此时每亩追施15至20公斤的尿素和5至8公斤的氯化钾,以促进小麦茎秆的生长和穗分化,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孕穗期是小麦需肥的高峰期之一,可每亩追施3至5公斤的尿素,或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以补充养分,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穗粒数。灌浆期可喷施叶面肥,如1%至2%的尿素溶液和0.2%至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7至10天喷一次,共喷2至3次,以提高小麦粒重和品质。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是确保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加强田间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于常见的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可以采用多菌灵、粉锈宁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对于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可以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杀虫剂进行喷洒。

此外,合理轮作和深翻土壤也是预防病虫害的有效措施。轮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数量。深翻土壤则可以将病虫害的越冬场所破坏,降低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小麦生长后期,适时收割并清理田间残株,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寄主,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和作物残留问题。同时,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小麦生产的可持续性。

四、小麦收获与储存

小麦的收获时间一般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此时小麦的籽粒变硬,颜色变黄,含水量下降,呈现出本品种固有的光泽和特征。过早收获会导致小麦粒重降低,产量减少;过晚收获则容易造成麦粒脱落和倒伏,影响收获质量。目前小麦的收获主要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割。在收割过程中,要注意调整收割机的参数,确保收割质量,减少损失。同时,要及时清理收割机,防止杂草和杂质混入麦粒中。收获后的小麦要及时进行晾晒,使含水量降至安全标准以下(一般为 13% 左右),然后进行储存。储存时要选择干燥、通风、阴凉的仓库,避免受潮、发霉和虫害。可以采用袋装或散装的方式进行储存,在储存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结论

小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品种选择、土壤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存等多个环节。只有在每个环节都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种植者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为小麦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小麦种植的支持和指导,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静一.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以河南省方城县为例[J].河北农业,2024,(10):58-59.

[2]李秋芹.小麦栽培技术与种植效益提升措施探讨[J].河北农业,2024,(10):64-65.

[3]孟祥博,宋志勇.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的关键要素[J].种子科技,2024,42(18):82-84.DOI:10.19904/j.cnki.cn14-1160/s.2024.1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