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化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以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为例
邢雪莉
上海市徐汇区向阳育才小学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微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主体性、促进知识融合等特点,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本文将结合《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将微项目化教学融入思政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其综合素养。
一、设计背景
(一)教材可以整合的内容
《我爱家乡山和水》选自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对应教材中的“我的家乡在这里”和“发现家乡的美”两小节内容,通过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标志性建筑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魅力。
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新课标中提出的学业要求包括:“初步了解国情,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诠释中将这一版块内容归为了“家国情怀”。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方方面面,更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学生对项目化学习的经验和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一学段,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发现新事物,对家乡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记忆。然而,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对家乡的理解还比较模糊,易与“老家”等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明确家乡的概念,引导他们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图文资料去认识真实而具体的家乡。
(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分析
本班学生积极主动,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乐意与他人交往,对新鲜实物感兴趣,喜欢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针对这一学情实际,本课将加强引导,并利用有趣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去。
二、微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
(一)确定项目主题
微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我是上海推荐官”作为微项目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将作为上海的宣传小使者,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深入了解家乡上海,发现家乡的美,并学会向他人介绍家乡,在介绍的过程中,深化对家乡上海的热爱之情。
(二)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和微项目化教学的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道本课的家乡指的是上海;通过调查等方式了解上海,发现上海的美。
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介绍家乡上海,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通过“我是上海推荐官”的项目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110
思维。
(三)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意图及案例阐述
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确保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对于本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的微项目化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并能主动探讨并发现家乡的美。这一重点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魅力,从而加深对家乡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在“我是家乡小导游”这一子任务中,学生需要学习介绍家乡的方法,并了解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名胜古迹。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介绍家乡的基本技巧,还在查找资料、准备导游词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从而实现了对家乡美的主动探讨和发现。
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我是上海推荐官”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一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情感的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而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锻炼。
在“家乡之美我来找”这一子任务中,学生需要使用“放大镜、望远镜、小喇叭”等法宝来深入发现家乡的美。这一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还需要他们发挥创新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家乡的美。例如,通过放大镜观察家乡的细微之处,发现平凡中的美;通过望远镜眺望家乡的远景,感受家乡的壮阔与辽阔;通过小喇叭宣传家乡的特色和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五)确定项目任务
将项目任务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
1. 唱童谣,引课题:通过唱上海话童谣,引出家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说家乡,定家乡:明确家乡上海的概念,了解上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我是家乡小导游:学习介绍家乡的方法,了解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名胜古迹,为成为合格的家乡宣传小使者打下基础。
4. 家乡之美我来找:通过放大镜、望远镜、小喇叭等法宝,引导学生深入发现家乡的美,包括标志性建筑与名胜古迹之美以及平凡之美。
(六)制定评价设计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有效评价,制定以下评价标准:
1. 能说出上海的位置和特点;
2. 能大胆表达,声音响亮;
3. 能运用放大镜、望远镜、小喇叭等法宝深入发现家乡的美;
4. 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三、微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一:说说我的家乡
教师活动:
1. 引入童谣:
教师 PPT 出示《猜冬猜》的童谣片段,提问:“大家会唱这首童谣吗?”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跟随音乐同唱同做童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探讨童谣来源:
教师提问:“这是一首上海话童谣,你还会唱哪些上海话童谣?你是怎么会唱的呢?”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经历,分享学习童谣的途径,如家人传授、社区活动等。
3. 引出家乡概念:
教师过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会唱,生活中我们也常能听到,这是我们的上海话童谣,是属于我们的独特记忆。”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引出“家乡”一词,并解释其含义。提问:“你的家乡在哪里呢?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4. 确定家乡上海:
教师总结:“无论我们来自何处,如今上海都是我们和家人生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乡。”板书课题:“家乡的山和水”,明确本课主题。
学生活动:
跟唱《猜冬猜》童谣,感受上海话童谣的魅力。分享自己学过的上海话童谣及学习途径。交流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并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童谣引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课堂兴趣。利用童谣作为家乡的名片,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概念。通过创设情境和说文解字,帮助学生区分家乡和老家的概念,明确本课主题。
活动二:我知家乡好地方
教师活动:
1. 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随着中国旅游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旅行者前来中国一探究竟。你们每个人都是家乡的宣传小使者,想不想做家乡宣传的小使者?”
2. 学习介绍方法:
播放视频或录音,展示四位小朋友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提问:“这些小朋友是怎么介绍家乡的?”引导学生总结介绍方法。
3. 了解地理位置:
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上海在中国的位置。强调上海的地理优势,如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中心点等。
4. 发现家乡特点:
提问:“我们的家乡上海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接龙说出上海的特点。教师补充上海的其他特点,并融入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5. 知识小问答:
出示与上海相关的知识问题,进行小问答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答对者给予表扬。
6. 谈感受:
提问:“了解了那么多和上海有关的知识,你对自己的家乡上海有什么感受呀?”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如了不起、真厉害、喜欢等。
7. 补齐课题:
教师补齐课题:“我爱家乡山和水”,强调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活动:
表达成为家乡宣传小使者的意愿。观看视频介绍,学习并交流介绍家乡的方法。在地图上寻找上海的地理位置,并交流。接龙说出家乡上海的特点,并学习城市精神。参与知识小问答游戏,检查或补充自己对上海知识的了解。谈自己对家乡上海的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成为家乡宣传小使者的热情。利用视频或录音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介绍家乡的方法。通过地图和接龙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上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知识小问答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同时检查学生对上海知识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谈感受,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三:家乡山水真美丽
教师活动:
1. 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恭喜你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宣传小使者的知识储备。今天有一位来自国外的小朋友初到上海,他有问题需要请教小朋友们。”
2. 分发法宝:
教师出示放大镜、望远镜、小喇叭三个法宝,解释其用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小朋友从三个角度对家乡的探究内容。
3. 分组推荐:
教师提前统计和分类学生找到的上海旅游必打卡景点和非著名景点。选出几个代表性景点,如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外滩、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并补充中共一大会址。学生根据兴趣分成四组,每组选择一个景点,交流推荐理由,用上法宝说说景点美在哪里。
4. 欣赏美景:
播放上海市城市形象宣传片,让学生欣赏家乡各处的美景。
5. 谈感受:
提问:“看完宣传片,你对家乡有什么样的感受呀?”引导学生再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 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提出:“这些美丽的景色背后还藏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课后请你通过观察、调查、采访长辈等方法了解故事,并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
聆听国外小朋友的问题,激发为家乡宣传的热情。了解并讨论放大镜、望远镜、小喇叭三个法宝的用途。分组选择景点,交流推荐理由,用上法宝说说景点美在哪里。欣赏上海市城市形象宣传片,感受家乡的美景。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并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后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方法了解景点背后的故事,并准备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为家乡宣传的热情和兴趣。利用法宝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家乡的美景,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欣赏宣传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家乡的美景和魅力。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景点背后的故事,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四、成效及反思
(一)注重实践操作
在思政课堂的微项目化教学中,实践操作被置于核心地位。以《我爱家乡山和水》为例,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体验家乡上海的美。唱童谣活动不仅让学生回味了上海的传统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我是家乡小导游”环节中,学生亲自查找资料、准备导游词,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导游讲解,这一过程既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检索和整理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自信心。而“家乡之美我来找”活动,则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实地探访家乡的标志性建筑和名胜古迹,用相机记录下家乡的美,或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他们的发现,这些实践操作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深刻体验了家乡的魅力。
(二)强调学生主体性
微项目化教学在思政课堂中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一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学生被鼓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探究的方向和方式。例如,在分组推荐家乡景点的活动中,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收集到的资料,自主选择想要介绍的景点,并小组合作完成展示内容的策划和准备。这种自主性和选择性的增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主动探索中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促进知识融合
微项目化教学注重知识的融合与运用,使思政课堂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在《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等基础知识,还通过实践活动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了解上海的地理位置时,学生不仅在地图上找到了上海的位置,还探讨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在探索家乡之美时,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实地考察的见闻相结合,深入理解了家乡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变迁。这种知识的融合与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四)培养综合素养
微项目化教学在思政课堂中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参与项目化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家乡的相关知识,还在实践中锻炼了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在“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中,学生需要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编写导游词,并进行口头表达,这一过程既提升了他们的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在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协调分歧、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这些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了解了家乡上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牢固。
其次,微项目化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探究方向,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这种自主性和选择性的增强,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加充足,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再者,微项目化教学促进了知识的融合和运用。在传统的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