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表现力的“ 叙事和反独白” 双重视角分析
张可欣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邮编:710054
前言:
在话剧艺术表现中,“叙事和反独白”是艺术内容呈现与情感传达的两个重要形式。肢体语言是话剧演员外显内心活动的主要手段,通过肢体语言的不断变化,角色在特定情境中内心的变化及情感的波动能够直观呈现出来。在话剧呈现中,声音也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通过声音节奏、语调的变化,台词的精彩呈现,能够将角色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剖开”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与角色人物形成情感层面的交流。对“叙事和反独白”的深层次分析,有利于深入感受话剧艺术的独特之美。
一、话剧表现力的“ 叙事” 视角分析
话剧艺术中,“叙事”这一艺术形式主要分为话剧人物的内心叙事与话剧作品的内心叙事两类。其中,话剧人物的内心叙事是戏剧思想深度与情节复杂性的重要组成元素。内心叙事是角色人物心理层面的想法与感受,是角色人物与自我对话或感受外部世界的重要产物。角色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不是以直接表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而是通过间接表达的形式,通过角色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情感抒发等进行内心世界的呈现。话剧演员通过对角色人物内心叙事的精准把握,进一步深化了解角色人物的主要特征,能够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真实且活灵活现的角色人物。在话剧呈现过程中,演员通过肢体语言等将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勾勒出来,能够带领观众走近话剧,深切感受角色的情绪情感与思想的复杂性。内心叙事将角色人物的情感与行为动机完整展现在观众眼前,通过对角色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情感对话,话剧表演能够将角色人物的真实面貌与内心复杂情感呈现出来,进而让观众对角色人物形象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1]。
话剧作品的内心叙事则是角色人物情感传的主要形式。在话剧作品中,内心叙事能够将角色人物思想情感细腻展现出来,增强人物形象塑造的立体性与深刻性。在话剧表演中,演员通过面目表情、语气动作等方式,将话剧作品的内心叙事直观呈现出来,让观众能够对话剧作品的整体感情基调获得清晰了解。话剧艺术中,台词是话剧作品内心叙事呈现的主要方式,能够将不同角色人物的思想情感、内心矛盾冲突直接传达出来。而舞台道具也是戏剧作品进行内心叙事的重要因素,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利用相关道具布置舞台背景,能够使观众获得更为沉浸式的观感体验。
“叙事”是话剧艺术表演的基础,话剧通过角色人物的演绎与情节的推动,实现故事内容的完整呈现。在话剧中,“叙事”主要变现为系列化的肢体动作与言语表达,促进故事剧情环环相扣与人物形象的构建。“叙事”通过情节的铺展完成故事的构建,而情节的构建对话剧呈现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情节中的起伏转折、高潮均对观众观感体验有着直接性影响。“叙事”通过角色的肢体语言与人物对话,增强角色人物形象刻画的立体性,使观众对角色形象产生更为全面与清晰的认知,通过角色的塑造提升话剧表现力。“叙事”还通过对话实现角色情感的传达,通过角色对话,观众能够了解角色在特定情境下,情感的变化以及内心的波动,为观众与角色之间情感交流搭建了桥梁,增强了话剧情感表达的直接性,让话剧情感特色更加鲜明、有力地呈现出来[2]。
二、话剧表现力的“ 反独白” 视角分析
如果说“叙事”是角色人物自身情绪感受的传达,那“反独白”就是“群像”,是多角色之间的对话交流与情感抒发。在“反独白”中,一个角色在舞台中间抒发自身情感与内心想法,而其他角色则处于聆听状态。“反独白”注重多个角色之间的互动,每个角色均可以表达自身情绪感受,进而实现真实氛围的有效营造。“反独白”利用角色之间的互动交流,从侧面呈现出不同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角色之间的互动方式不仅包含言语交流,更涉及表情、肢体动作等形式。在话剧表现过程中,通过细致微妙的角色互动方式,能够使观众对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情感联系等进行切实了解。“反独白”大大增强了话剧表现的丰富多元性,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感体验。同时,“反独白”通过多角色之间的对话交流,营造出一种立体、真实的群体氛围,这能够让观众产生沉浸式的话剧观看体验,提升观众参与感[3]。在“反独白” 中,每个角色人物均通过语言表达,彰显出自身性格特征与行为动机,形成了一种角度多元,维度立体的氛围。在话剧表现中,“反独白”有效增加了群体氛围的变化性特征。角色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不仅是简单的描述,而是基于角色人物性格特征的对话与交锋,整个对话充满矛盾与冲突,让群体氛围变得更加紧张亦或和谐,进而增强观众情绪感受的真实性。通过“反独白”的运用,话剧创作者可以自然而言地引出特定主题,引发观众思考与角色之间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增强话剧情节剧情的内涵性与丰富性。“反独白”中不同角色对特定话题所持有的观点存在一定差异性,在角色对话交流中,观众能够从多维度对特定话题产生了解,进而增加思想深度,引发观众对话剧内涵的深层次感知。“反独白”营造出一种多元开放的互动氛围,角色之间的对话充满矛盾与碰撞,为观众自由思考搭建了良好空间,强化了观众对特定话题的共鸣与感悟,增强了话剧表现力,在丰富观众情感体验的同时,彰显了话剧艺术的特殊价值与内涵。例如,在话剧《生命册》中,话剧演员利用“反独白”刻画出一个个充满真实感的人物形象,如身体残疾却极富商业头脑的“骆驼”、为抚养儿女小偷小摸饱受村民鄙夷却供养出三个大学生的“虫嫂”、曾经靠手艺吃饭却沦落为街头“算命师”的梁五方、风流倜傥的教师杜秋月等等。在舞台上,“反独白”塑造出了复杂斑斓的乡村人物群像和城市人物群像,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
结语:
综上所述,“叙事和反独白”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话剧表现力,为观众带来了更为独特、层次更加深入的观感体验。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应紧密结合话剧主要内容与人物形象特征,灵活运用“叙事和反独白”,持续提升话剧表现力,以为观众带来更为“别致”的观感体验,进而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效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美玉 . 叙事与反独白 : 对话剧表现力的双重探索 [J]. 戏剧之家 ,2024(24):34-36.
[2] 方冠男 . 从街头到礼堂 : 云南校园话剧运动三十年 (1920-1950 年 )[J]. 民族艺术研究 ,2024,37(2):76-86.
[3] 王美玉 . 话剧演员台词节奏与情感诠释的相互依托与呈现[J]. 戏剧之家 ,2024(2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