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 非粮化" 遥感监测与空间演变规律研究
张嘉星
大理州城乡规划信息中心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671000
引言
耕地“非粮化”现象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其空间分布与演变规律亟需深入研究。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耕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成为可能。本文旨在为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制定科学政策提供依据,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
1 遥感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遥感数据是耕地“非粮化”监测的基础,其选择直接影响研究的精度与可靠性。研究优先选用多光谱卫星影像,如Sentinel-2 和Landsat系列,因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能够满足动态监测需求。Sentinel-2 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 10 米,适合提取精细的土地利用信息;Landsat 系列则覆盖时间跨度长,适用于长时间序列分析。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首先进行辐射校正以消除传感器误差,随后通过大气校正去除大气散射和吸收的影响,确保影像反射率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几何校正则用于消除地形起伏和投影变形,保证影像的地理精度。
2 耕地“非粮化”遥感识别模型
构建高效的遥感识别模型是实现耕地“非粮化”精准监测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植被指数(如 NDVI、EVI)对耕地类型进行初步分类,区分粮食作物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为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遥感识别模型,例如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这些算法能够综合考虑多种特征变量(如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显著提升分类效果。具体而言,随机森林通过集成多棵决策树降低过拟合风险,而支持向量机则擅长处理高维数据,在复杂场景下表现优异。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选取典型区域的地面实测数据作为样本,优化模型参数并验证其适用性。最终生成的分类结果可清晰反映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二、耕地“ 非粮化” 的空间演变规律
1 空间分布特征
1.1 不同区域的“非粮化”程度对比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发现,耕地“非粮化”程度在不同区域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非粮化”比例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0% 。这些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较快,耕地利用受到市场驱动明显,粮食作物逐渐被经济作物取代。而在中西部地区,“非粮化”程度相对较低,但局部区域如山区和生态脆弱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耕地转为林地或草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此外,东北粮食主产区虽然“非粮化”程度较低,但也出现了部分耕地向经济作物转型的趋势。
1.2 典型区域案例分析
为深入探讨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了多个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分析。例如,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近年来葡萄、柑橘等果树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显著减少。这一现象主要受市场价格驱动,葡萄、柑橘等水果的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粮食作物。而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等县,由于地形复杂、耕地质量较差,大量耕地被改造为茶园和果园,形成了独特的“非粮化”模式。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耕地被大量用于花卉和蔬菜种植,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加剧了“非粮化”趋势。这些案例表明,不同区域的“非粮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理。
2 时间演变规律
耕地“非粮化”的时间演变规律揭示了其动态变化趋势,是研究空间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近十年遥感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非粮化”现象呈现出显著的时间阶段性特征。在 2010 年至 2015 年期间,全国范围内的“非粮化”面积增长较为缓慢,主要受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的影响。然而,自 2016 年起,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脱贫攻坚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非粮化”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区。这一阶段,经济作物、果树种植及其他非粮食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迅速扩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逐年缩减。此外,不同区域的时间演变规律也存在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非粮化”趋势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波动性增长。
3 区域差异性分析
耕地“非粮化”的区域差异性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的深层次原因。从宏观层面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非粮化”模式具有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快,耕地更多转向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或设施农业,如花卉、蔬菜和水果种植。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山区和生态脆弱区,“非粮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向林地、草地或其他生态用地的转化。这种差异性与区域资源禀赋密切相关: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但市场需求旺盛,农民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而中西部地区地形复杂、耕地质量较差,生态恢复需求成为主导因素。此外,政策导向也在区域差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东北粮食主产区因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保持较低“非粮化”比例,而南方部分地区则因退耕还林政策加速了耕地用途转变。这些区域差异性为制定因地制宜的耕地保护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总结
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对耕地“非粮化”现象进行监测,揭示了其空间分布与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非粮化”现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时间动态性,受自然条件、经济利益和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影响。东部沿海地区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中西部地区则多表现为生态用地转化。研究为优化耕地利用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未来需加强政策引导与精准治理。
参考文献
[1] 王杰星 , 张金 , 李艳 , 等 . 基于“ AI+ 遥感” 的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监测监管体系构建与应用 [J]. 自然资源信息化 ,2025,(01):91- 98.
[2] 李菁 , 汤晓洁 . 基于遥感影像的耕地“ 非粮化” 监测研究 [J]. 河北农业 ,2024,(10):49- 51.
[3] 陈绍根 , 陈柏行 , 何奕萱 , 等 . 耕地“ 非粮化” 遥感监测与应用研究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3,46(06):132-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