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老物件结合18K金镶嵌的设计研究
沈观凤
杭州瓷缘科技有限公司
一、引言
随着复古风潮的兴起,传统古玩材料在当代珠宝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老玉石、老翡翠花片及老银花片承载着历史痕迹与文化符号,而18K 金镶嵌工艺则赋予其现代精致感。如何平衡材料的历史性与设计的创新性,成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材料特性与文化内涵
2.1 老玉石与老翡翠花片
· 材质特点:老玉石(如和田玉、岫玉)质地温润,多带有风化痕迹;老翡翠花片常见于清代至民国时期,色泽沉稳,雕刻纹样具有时代特征(如蝙蝠、花卉、吉祥文字)。
· 文化象征:玉石象征“君子之德”,翡翠在东方文化中代表富贵与平安。

4.2 案例二:〈鎏光溯影〉吊坠
· 材料:清代和田玉花片(和合二仙)清代翡翠戒面。· 工艺:以包镶的方式镶嵌,结合镂空卷草纹以及錾刻工艺体现作品的不同之处。· 文化表达:和合二仙的形象象征着“吉祥如意、万事顺遂,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具象体现,这种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兼容并储”。


4.3 案例三:〈鹿仙〉胸针
· 突破点:将残缺的老银花片用金镶部分模仿原有的部分,手握如意寓意吉祥。
2.2 老银花片
· 工艺特征:传统錾刻、镂空工艺,纹样多取材于自然(如缠枝纹、云纹)。
· 历史价值:老银花片常见于民族服饰或头饰,反映地域审美与工匠精神。

2.3 18K 金的现代适配性· 物理优势:高硬度、耐腐蚀,适合镶嵌脆弱的老材料。· 审美调和:金的暖色调可中和老材料的陈旧感,提升整体奢华度。
三、 设计方法与工艺创新
3.1 设计原则
· 尊重原貌:保留老材料的残缺美与包浆,避免过度打磨。
· 结构重构:将分散的花片通过金镶工艺组合为吊坠、胸针或手镯,形成新旧对比。
· 符号转译:将传统纹样(如“福寿双全”)转化为现代简约线条。
3.2 镶嵌工艺创新
· 非对称镶嵌:利用18K 金丝缠绕固定老银花片,营造灵动感。
· 镂空衬底技术:在玉石背面衬以金雕镂空底托,增强透光性。
· 可拆卸设计:通过金扣结构实现老翡翠花片的模块化替换。
四、实践案例与分析
4.1 案例一:〈玉润花繁〉胸针、吊坠两用款
· 材料:清代和田玉花片(雕刻有双耳花瓶与枝繁叶茂的牡丹花)清代翡翠戒面、红宝石。
· 工艺:18K 金以包镶的方式包裹玉石边缘,红宝石悬于整件作品的顶端,形成层次感。
· 文化表达:牡丹象征“富贵繁盛”,花瓶代表着“平安吉祥”,兰草叶寓意“坚韧不屈”,金玉组合隐喻“金玉满堂”,是一组很经典的中国古典题材。

五、市场价值与挑战
· 收藏者青睐:兼具古董稀缺性与现代佩戴功能,定位高端定制市场。
· 工艺难点:老材料脆性高,需避免高温焊接对原件的损伤。
六、结论
通过18K 金镶嵌工艺,老玉石、翡翠花片与老银花片得以焕发新生。这种设计不仅延续了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也为当代珠宝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叙事方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材料修复技术与跨文化设计语言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中国工艺美术史》.
2. 张荣.《珠宝镶嵌工艺与技术》
3.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三逸轩·首饰设计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