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支架结构施工图深化设计技术分析报告
蒋芬
格致电力(重庆)有限公司 500102198606053485
一、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推进,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核心载体,其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然而,光伏场区常面临复杂地质条件(如塌陷、空腔、溶洞、陡坡陡坎等),导致传统支架结构设计难以满足安全性与经济性要求。施工图深化设计作为连接方案设计与施工实施的关键环节,需通过结构优化、荷载验算与细节处理,确保支架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本报告以牟月牧场光伏发电项目为案例,系统分析其基础处理方案(如钢护筒加固、柔性支架应用等),结合结构力学原理与施工规范,提出施工图深化设计的技术要点与优化策略,旨在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光伏支架结构设计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二、光伏支架结构类型与适用性分析
2.1 固定式支架结构
固定式支架以刚性连接为主,适用于地形坡度小于45 度、地质稳定的区域。其结构由立柱、横梁及檩条组成,通过螺栓或焊接固定,具有造价低、施工简便的优势。然而,在有较厚的覆土层、塌陷或陡坡陡坎地形中,固定式支架易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基础孔塌陷、基础高差太大基础刚性不稳等导致结构变形,甚至引发组件损坏。例如,牟月牧场项目中1#、2#方阵因基础成孔时基坑空鼓塌陷导致支架基础不能成孔超过 30% ,需通过对基础加固或改变支架形式来解决。
2.2 柔性支架结构
柔性支架采用钢绞线或预应力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通过两端锚固实现大跨度布置,适用于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其优势包括:
地形适应性:可跨越陡坡、沟壑等障碍,减少土方开挖量;
抗风性能:钢绞线弹性变形可分散风荷载,降低结构应力集中;
经济性:材料用量较固定式支架减少 15%-20% ,施工周期缩短 10% 以上。
在牟月牧场项目中,针对9#、10#方阵的陡坡地形,采用柔性支架方案后,支架高度差调整范围扩大至4 米,组件安装密度提升 15% ,且基础混凝土用量减少 15% 。
2.3 跟踪式支架结构
跟踪式支架通过电动或液压系统调整组件角度,以最大化光照接收量。其结构复杂、造价较高,适用于光照资源丰富但地形平坦的区域。在牟月牧场项目中,因地形起伏大且存在塌陷风险,跟踪式支架未被采用。
三、基础处理方案优化与结构安全性验算
3.1 塌陷与空腔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牟月牧场项目地质报告,1#-5#方阵存在塌陷风险,需采用钢护筒加固方案。深化设计时需重点验算以下内容:
钢护筒承载力: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验算护筒壁厚( 1=4mm 或 5mm )与嵌入稳定土层深度 Φ≈1.0m )是否满足竖向荷载(含组件、支架自重)与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组合要求。例如,方案 1 中钢护筒直径375mm、壁厚 4mm 时,其轴向承载力设计值为 120kN,实际荷载组合(恒载1.2+风载1.0)下安全系数为2.1,满足规范要求。
注浆充填效果:孔壁与钢护筒间空隙采用水泥基注浆料充填时,需通过试验确定注浆压力(0.5-1.0MPa)与配合比(水灰比0.4-0.5),确保充填密实度 ≈95% 。
3.2 陡坡陡坎地形支架基础设计
针对9#、10#方阵的陡坡地形(高差 >2m ),深化设计需解决以下问题:
基础抗倾覆:采用加高桩出地面高度 (⩾2m )时,需验算桩底弯矩与抗倾覆稳定性。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桩顶水平位移限值取H/100(H 为桩高),实际计算位移为 12mm ,小于限值 20mm 。
支架柔性连接:柔性支架与基础连接处采用铰接节点,释放水平位移约束,避免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内力激增。
3.3 结构安全性验算方法
施工图深化设计需通过有限元分析(FEA)验证结构安全性,重点包括:
静力分析:计算支架在恒载、活载(雪荷载、风荷载)组合下的应力与变形。例如,柔性支架绞线最大应力为820MPa,小于抗拉强度设计值 1570MPa;组件最大挠度为L/150(L 为跨度),满足规范要求。
动力分析:对沿海或高风速区域,需验算支架在脉动风作用下的振动特性,确保固有频率避开风振频率范围。
四、施工图深化设计要点
4.1 节点设计精细化
钢护筒与基础连接:采用法兰盘螺栓连接,螺栓规格为M24×100,预紧力矩控制在300-350N•m,确保连接可靠性。
柔性支架锚固节点:锚索与基础预埋件采用热镀锌钢制夹具固定,夹具抗滑移系数 ⩾0.45 ,并通过拉拔试验验证。
4.2 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
主梁与次梁选型:优先选用标准型材(如 C60×40×20×2.5mm 槽钢),减少非标构件加工量,降低制造成本。
支架单元预制:将支架分解为立柱、横梁、檩条等模块,在工厂预制后运输至现场组装,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
4.3 施工可行性验证
通过BIM 模型模拟施工过程,验证以下内容:
构件吊装顺序:避免大跨度构件(如柔性支架横梁)在吊装过程中发生变形;
空间碰撞检测:确保钢护筒、电缆桥架等构件与既有设施无冲突;
施工误差控制:立柱垂直度偏差≤H/1000(H 为立柱高度),组件安装平面度偏差 ⩽5mm
五、施工过程控制与质量保障
5.1 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钢护筒沉入精度:采用全站仪定位,护筒中心偏移量≤50mm,垂直度偏差 ⩽1% ;
注浆密实度检测:通过钻孔取芯法验证注浆体强度( ⩾20MPa )与密实度,不合格区域需补注。
5.2 支架安装误差控制
柔性支架张拉力校准:采用液压千斤顶对钢绞线进行分级张拉,每级张拉力误差 ⩽±5% ,最终张拉力符合设计值(如120kN);
组件安装平整度:通过激光水平仪检测组件四角高差,确保 ⩽3mm ,避免因安装不平导致热斑效应。
5.3 验收标准与检测方法
静载试验:对支架施加1.5 倍设计荷载,持续24 小时,检测结构变形与连接节点稳定性;
动载试验:模拟风振作用,检测支架振动频率与振幅,确保满足《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 50797-2012)要求。
六、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报告通过牟月牧场光伏发电项目案例分析,验证了以下技术路径的可行性:
结构选型优化:柔性支架在复杂地形中具有显著优势,可降低基础造价 15%-20% ;
基础处理精细化:钢护筒加固与注浆充填技术可有效解决塌陷地基问题,承载力提升 1.5 倍以上;施工图深化设计:通过BIM 模拟与有限元分析,可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减少施工返工率 30%lλ
上。
6.2 展望
未来光伏支架结构施工图深化设计可进一步探索以下方向:
智能化设计工具:开发基于AI 的支架结构优化算法,实现参数化设计与自动验算;
新材料应用:研究高强度合金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支架中的轻量化应用;
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物联网技术,建立支架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现实时预警与维护决策支
通过技术创新与实践积累,光伏支架结构施工图深化设计将向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的方向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