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地理多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潘爱丽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中学

一、高中地理多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1.核心素养多元导向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传递地理原理、地理过程等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综合观点、区域观点认识地理事象,在地理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所以,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标准,不仅要具备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更要有关心家乡和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以社会人的角度去深度思考人与社会的共存关系。其达成的途径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多元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2.学科属性多元导向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涵盖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多元体系。学科教学要关注必备地理基础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加深拓展技能,其发展是多元化的,但最终指向是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高中地理教学的课程实施应从典型区域中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点出发,创设有效情境不断精进,从而实现向地理智慧的转变,并最终培养具备地理品德的人才。在高中地理思政教育的视域下,其课程组织应朝着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多元视角发展。

二、高中地理多元教学的策略实施

1.转识成知,燃升课堂温度

(1)引趣创设乡土情境

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素材很多,如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新闻、图片、材料、视频等,但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地貌的观察》一课中,笔者在课前导入中给出徒步过程中拍摄的一张余慈两城的俯视图,结合该地的等高线地形图,从图入手,通过观察该地等高线地形图特点,再提出该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当地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贴近学生生活真实情境,易于将学生拉入课堂,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以自己所见所闻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实现从识现象到知家园的转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2)设疑感知家乡情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高质量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而高效的问题又总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孕育。在教学中创设问题链,解疑答惑,培养思维过程,使学生在乡土知识中启迪智慧。如笔者用家乡的杨梅作为《农业区位》的教学素材,播放家乡梅农采访视频,设置问题:1.分析家乡地理标志性农产品—杨梅生长的有利条件?2.当前梅农大规模种植的原因及面临的困难?3.如果你是梅农,为了家长的杨梅产业更好发展下去,你有什么想法?

整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农产品入手,通过一组连贯递进的问题链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条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教材中的农业区位知识上升到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高度。

2.化知成智,拓展课程广度

(1)校外实践,拓展课程外延

在绿色校园行动中,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项目主题、活动实施、宣传策划、社会历练等环节,在与社会大课堂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作为社会接班人的主人翁意识,生成果敢处理问题的智慧和谋略,体现学生较高

的精神境界,反映出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2)课外调查,助力课程建设

在课堂学习和作业中,学生较易遇到超出自身认知的地理事象。让学生提升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就是亲身实践,去探寻自己未知世界之外的现象原理。课题的选择源于教材、习题、社会现象、自我思考,通过调查研究习得开阔知识助力课堂教学,使课程建设更具广度。

如在浙江省疑难问题研训中《绿色低碳校园-校园路灯改造》和《践行绿色低碳 共创美好未来--以云东社区垃圾分类治理调查为例》两堂课在对校园中日出日落、风向风速和小区垃圾分类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绿色低碳成果展现于课堂之中,构建了真实的关于节能环保的课程。

学生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锻炼行动能力、拓宽视野,提高辨析低碳生活的能力、习得了为传统民居发展献计献策的智慧,更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民居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3.促智为德,挖掘教学深度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渗透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的要求,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

的过程分析,学生应当能形成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的视角看待地理问题。如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时,我采取“以图促教”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最后归纳总结出洪涝灾害的成因,并用思维框架图呈现,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洪涝成因的关联。结合余姚等高线地形图,设置问题:若你置身于此次洪灾中,你如何自救?

基于洪涝灾害形成机制,厘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用整体性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贴近现实的问题链的设置,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层进的学习之后,对所学内容有何引深、有何启发形成追问和反思,拉进了学生个体认知与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之间的距离。学生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濡养家国情怀,达成人文追求”的思政教育。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多元发展

高中地理思政目标层次丰富,广泛渗透于教材、素材和试题,教师要多元视角去发现、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自身具备地理思政课程开发能力。

1.坚定学科素养导向,捕捉课程思政元素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凝练,育人目标具备知识与品德的双重属性,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去组织课程教学,渗透思政德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秉承课程思政理念,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师生不仅是传授者与接收者的关系,更是和谐互促的链接,是思政课程中社会和谐观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秉持育人本真,内炼素养,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协同家长、社会上好“大思政课”。

教师外修给地理思政课程提供了更广的维度。教师多加关注高考题目中的思政元素,尤其聚焦国家安全、国家发展战略等角度,树立全球视角,了解学科前沿,把握当前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国际国内形势,为地理教学注入更广的视域。地理教学中,科学的人地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教师要深度思悟其教学是否具备科学性?是否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是否渗透了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是否朝着立德树人的目标奋进?作为地理教师,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深耕于课堂内外。

总之,课程思政是国家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时代要求,思政的融合回应了地理课堂学科核心价值,地理的应用为思政提供了学科载体和具体途径,作为高中一线地理教师,应积极响应,追求更高效的课堂模式。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引领使教学更具导向性,实现师生共同提高。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尊重学生,与学生共创生动高效的课堂,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并最终渗透高中地理的德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路钐.靳泽宇.李思媛.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改革[J].晋中学院学报,2023(12).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