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卢卡奇的继承、发展与对话

作者

肖尧

东北大学 辽宁沈阳 110819

Abstract: In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Georg Lukács first proposed the theory of "reification," attributing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daily life to the capitalist social system. He argued that the awakening of class consciousness could enable rebellion against this system, thereby overcoming societal alienation. Building on Lukács' concept of reification, Ágnes Heller shifted the focus from traditional Marxist class struggle theory to a critique of everyd ay life within the phenomenological framework. This mark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revolutionary philosophy" to a "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later Western Marxist theories, particularly in the realm of alienation studies.

Keywords: Lukács, Heller, theory of everyday life, Western Marxism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ács)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其思想对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作为卢卡奇的学生和布达佩斯学派的核心成员,在继承老师卢卡奇的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新维度。两者的理论既存在深刻的连续性,又因时代背景与问题意识的差异呈现出显著的发展性。本文通过梳理卢卡奇与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探讨二者的理论关联、转化路径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从而丰富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认识。

一、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奠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中提出的“物化”(Reification)理论,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的核心框架。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逻辑使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劳动被异化为可量化、可贩卖的商品,导致主体性的丧失与日常生活的机械化。卢卡奇指出,物化不仅渗透于经济领域,更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结构形式”。这种批判为后来的日常生活研究提供了宏观的社会分析视角。

卢卡奇强调,无产阶级需通过“阶级意识”的觉醒实现“总体性”(Totality)的复归。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碎片化日常生活使个体陷入“直接性”的牢笼,唯有通过辩证法的总体性思维,才能揭示物化背后的社会关系本质,进而推动革命实践。这一观点将日常生活的变革与宏观社会革命紧密结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尽管卢卡奇的理论以阶级分析为主轴,但他对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已有初步关注。他认为,异化的克服需依赖于主体在历史进程中的自我觉醒,这种思想为赫勒转向微观日常生活批判埋下伏笔。

二、赫勒的继承与转化:日常生活的微观革命

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但将焦点从阶级意识转向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她认为,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活动的集合”,其重复性实践与思维模式构成了社会结构的根基。相较于卢卡奇的总体性革命,赫勒主张通过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实现社会变革,强调“个体的态度转变优先于制度变革”。

赫勒采用现象学方法,细致剖析日常生活的内在结构。她提出日常生活的三个特征:重复性、实用主义与语言符号的惰性。这些特征导致个体陷入“排他主义”思维,即仅关注私人利益而忽视公共价值。这一分析既延续了卢卡奇的异化批判,又通过具体化研究拓展了批判的维度。

赫勒提出“个体态度变革”理论,认为日常生活的解放需通过道德自觉实现。她区分了“排他主义个体”与“具有个性的个体”,后者能够超越实用主义逻辑,以道德价值重构生活实践。这一观点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形成对话:前者强调个体伦理自觉,后者侧重集体革命行动,二者共同指向人的解放目标。

三、卢卡奇与赫勒的理论张力与对话卢卡奇的理论以资本主义总体性批判为核心,而赫勒则关注日常生活的微观权力运作。这种差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革命哲学”向“生活哲学”的范式转换。赫勒并未否定卢卡奇的宏观视角,而是通过补充微观分析,构建了更完整的批判框架。两者均以异化批判为起点,但路径迥异:卢卡奇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经济领域的异化,赫勒则通过日常重复性实践分析文化领域的异化。例如,她批判现代科技对身体的规训,指出“精神性”如何成为新的压迫工具,这一观点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形成呼应。

同时,卢卡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统性,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赫勒则受现象学与伦理学影响,更注重主体性的文化建构。这种差异体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经典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四、理论意义与当代启示

卢卡奇与赫勒的对话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阶级革命”向“日常生活革命”的转型。赫勒的理论被纳入“文化马克思主义”谱系,与法兰克福学派、列斐伏尔等人的研究共同构成 20 世纪批判理论的重要支流。在技术理性主导的当代社会,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为分析消费主义、数字异化等问题提供了工具。例如,她关于“身体被精神性监禁”的论述,可延伸至对社交媒体时代主体性碎片化的批判。

两者的理论互动表明,社会变革需同时关注制度结构与个体实践。这种辩证思维为当代左翼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例如南希·弗雷泽对再分配与承认正义的综合分析,便可追溯至此。

结论

卢卡奇与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两次重要突破:前者以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总体性异化,后者通过微观分析探索了日常生活的解放路径。二者的思想既存在继承性——如对异化的持续批判与人道主义关怀,又因时代语境差异呈现发展性——从阶级革命到伦理自觉的范式转换。他们的对话表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回应现实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寻求人的解放可能。

参考文献:

[1]阿格妮丝·赫勒. 现代性与身体[M].王思雨,译.南京: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2023.

[2]段吉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演绎及其中国影响[J].中国文学批评,2022,(02):41-50+189.

[3]Georg Luká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M], 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Cambridge: MIT Press, 1971.

[4]Agnes Heller, Everyday Life [M]. Translated by G. L. Campbell, New York: Routledge, 1984.

作者简介:肖尧,外国语学院本科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豪泽尔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社会学研究”(项目号 N2415002)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