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在文旅产业中的创新应用与路径探索

作者

赵莹

武汉市汉阳区文化馆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旅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力量。据数据显示,我国文旅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19 年全国文旅产业增加值达到 4.4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5% ,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业态发展迅速,成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亮点。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群众文化在文旅产业中的创新应用与路径,具体目的包括:深入探讨群众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明确群众文化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挖掘群众文化在文旅产业中的创新应用模式,探索如何将群众文化的元素、活动、精神等融入文旅产品、服务和体验中,提升文旅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群众文化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路径和发展策略,为地方政府、文旅企业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群众文化与文旅产业的内在联系

群众文化与文旅产业在文化内涵、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文化内涵上,群众文化是文旅产业的重要源泉,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民俗活动,以及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为文旅产业提供独特内容。而文旅产业则为群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平台,通过景区民俗表演、文化展览,让群众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市场需求方面,群众文化能满足游客多样化文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游客更注重文化体验,农家乐、社区文化活动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独特体验。文旅产业的发展也为群众文化提供市场空间,像传统戏曲经包装推广成为旅游演艺项目,吸引大量游客。

从产业发展看,群众文化为文旅产业创新提供动力,其创意灵感能开发出新颖文旅产品。同时,文旅产业带动群众文化产业化,例如民间刺绣手工艺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销售,促进了群众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二、群众文化在文旅产业中的创新应用模式

(一)文化体验式旅游模式

文化体验式旅游模式让游客从被动观光转为主动参与,深度感受当地群众文化。例如某古镇,凭借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开展这类旅游。春节庙会时,游客参与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现场热闹非凡,还能购买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品。元宵节花灯会,游客乘船赏灯、猜灯谜,沉浸在水乡风情中。端午节赛龙舟,游客亲身参与,感受团队协作与传统体育魅力。古镇还开设陶艺、木雕、竹编等手工艺作坊,让游客在专业指导下亲手制作作品,学习技巧、发挥创意,深刻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主题节庆活动模式

主题节庆活动模式将群众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某地区举办的“民俗文化节”便是典型。该地区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政府和文旅部门精心策划,以展示民俗文化为主题,涵盖民俗表演、手工艺展示、美食体验、民俗竞技等板块。活动邀请民间艺人、手工艺传承人参与,保证专业性和文化内涵,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吸引大量游客。活动中,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地方戏曲、民间歌舞营造浓郁文化氛围。手工艺展示区,游客可参与制作。美食区汇聚特色美食,民俗竞技活动让游客感受文化活力。

(三)文创产品开发模式

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把群众文化元素融入文旅产业。某地区挖掘当地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民俗节庆等资源,政府与企业合作,结合现代设计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众多文创产品。手工艺品方面,以剪纸、刺绣、木雕为基础,制作出剪纸书签、刺绣手帕、木雕摆件等,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剪纸书签融合剪纸艺术与实用功能,刺绣手帕用传统针法绣精美图案,木雕摆件展现独特木雕魅力。纪念品有以民间传说为蓝本的钥匙扣,以及民俗节庆主题的明信片、徽章等,记录民俗文化,成为游客回忆载体。

这些文创产品推动了当地群众文化传承发展,2023 年销售额达[X]万元,同比增长 [X]%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X]个就业岗位。

(四)数字化创新模式

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技术传播群众文化成为文旅新趋势。某景区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展示群众文化。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布的短视频,展示舞龙舞狮、民间戏曲等民俗表演和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制作过程,画面生动、解说有趣,吸引大量网友关注,点赞、评论、转发量不断攀升。景区还利用直播平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直播,主播与观众互动,介绍活动背景和文化内涵。在一次民俗文化节直播中,观众通过弹幕交流,对表演和手工艺品兴趣浓厚。直播后,景区门票预订量和酒店入住率显著提高。此外,景区利用 VR、AR 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设置 VR 体验点让游客穿越古代集市,利用 AR 技术在景区建筑、景点展示虚拟文化内容,增强游览体验。

三、群众文化在文旅产业中应用的现存问题

(一)资源开发不足

部分地区文旅项目开发对群众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未能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等的独特价值。如一些古镇仅把建筑当观光景点,对民俗节庆和手工艺开发不足。投入不足也制约了旅游资源开发。部分地区因经济有限,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参与少,致使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滞后,游客体验差。规划不合理现象突出,存在盲目跟风开发,产品同质化严重,且群众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深入。一些民俗表演与景区主题脱节,缺乏内涵和互动。管理不善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文化遗产破坏等问题。同时,旅游市场存在欺诈宰客行为,影响景区形象。此外,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依赖传统模式,群众文化产品形式单一,营销手段传统,难以吸引年轻游客。

(二)产品创新缺乏

当前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与差异。以古镇旅游为例,多地古镇卖点相似,游客体验差异小,降低了游客出游意愿和忠诚度。产品多样性不足,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群体需求。年轻游客追求创新互动,老年游客注重舒适文化内涵,但现有产品针对性不强。现代科技应用不足,文旅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数景区仅用基础信息化手段,在 VR、AR 等技术应用及大数据分析方面滞后,营销也依赖传统方式,难以吸引年轻游客。

(三)产业链不完善

文旅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合作不足,存在脱节现象。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设计、营销推广、服务提供等环节衔接不畅,导致开发资源难转化为产品,营销无法精准定位,服务难以提供优质文化体验。群众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低。在与农业融合的乡村旅游中,群众文化融入不足,多为简单农家乐和采摘。与体育产业融合时,文化展示体验不突出,赛事仅重举办,忽视文化推广。

结语

群众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经济增长、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与可能。在过去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二者融合的积极成果,从创新应用模式的多样呈现,到各地在应用路径上的有效实践,都彰显出这种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然而,当前发展进程中仍存在资源开发不足、产品创新缺乏、产业链不完善、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犹如前行路上的阻碍,亟待解决。未来,强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将为文旅产业注入深厚文化底蕴;推动产品创新与升级,能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完善产业链与融合发展,可拓展产业发展边界;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则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杰.新时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22):70-72.

[2]范浩.群众文化与传统民间文化的融合探究[J].大众文艺,2024,(19):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