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马小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环境监测在保障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我国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各类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能够精准检测出环境中痕量污染物。在空气质量监测领域,激光雷达技术可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立体监测,为掌握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提供有力支持。水质监测方面,在线自动监测技术不断完善,可实时监测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关键指标。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一些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仍有差距,如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部分高端监测仪器仍依赖进口。
1.2 监测覆盖范围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环境监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已基本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对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实现了较为全面的监测。水环境监测方面,不仅在主要河流、湖泊设立了大量监测断面,对重点流域的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还逐渐向农村地区的小型水体延伸。土壤环境监测也在逐步推进,从重点区域的试点监测向全国范围铺开。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域,监测站点的密度仍较低,难以全面掌握当地环境质量状况,且对于新兴的环境介质,如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
1.3 数据准确性与实时性
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有了明显提高。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同时能够实时传输监测数据,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获取环境质量动态信息。例如,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实时更新 PM2.5、PM10 等污染物浓度数据,并通过官方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向公众发布。在水质监测中,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反馈水体的污染状况。然而,部分监测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中断或数据丢失的情况,且不同监测设备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和可比性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2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挑战与限制
2.1 资源不足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支持。目前,部分地区尤其是基层监测机构,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监测任务需求。监测设备的购置、维护和更新也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资金有限,无法及时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导致监测项目受限。此外,监测工作所需的试剂、耗材等物资供应有时也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影响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技术设备更新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对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我国在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面临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部分老旧监测设备性能落后,无法满足对新型污染物的监测需求,如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等的监测能力不足。同时,国外先进监测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如何及时引进并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外,技术设备更新过程中还需考虑与现有监测体系的兼容性,确保监测工作的连续性。
2.3 数据共享与互通
环境监测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如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通存在障碍。不同部门的监测标准、方法和数据格式不一致,导致数据难以整合和综合分析。例如,生态环境部门和水利部门在水质监测方面可能存在监测断面设置、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影响了对水环境质量的全面评估。此外,数据共享的平台建设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使得数据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通不畅,限制了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应用和决策支持能力。
3 改善我国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议
3.1 提升技术水平
为切实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首要任务是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各方发挥自身优势,科研机构凭借专业研究能力、高校依托丰富学术资源、企业依靠实践与转化能力,共同聚焦于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在技术发展方向上,重点加强生物监测、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生物监测可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直观反映;遥感监测能实现大面积、动态的环境信息获取,提高监测效率与范围;大数据分析则助力从海量监测数据中挖掘有价值信息,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持。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监测技术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定期组织各类技术交流与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最新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使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3.2 完善监测网络布局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差异显著,生态保护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依据这些实际情况优化监测站点布局至关重要。在偏远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环境监测基础相对薄弱,而生态脆弱区域,如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在这些地区适当增加监测站点数量,能够有效提升监测的空间分辨率,使监测数据更具代表性,从而全面、精准地掌握当地环境质量状况。与此同时,随着环境问题的演变,新兴环境介质如微塑料、抗生素等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逐渐凸显。加强对这些新兴污染物的监测研究,填补监测空白,有助于及时发现环境隐患,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3 加强数据管理与应用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决策、污染预警和生态保护的重要依据,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迫在眉睫。通过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共享标准,可确保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避免因数据标准差异导致的分析困难。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是保障数据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建立严格的数据审核和评估机制,对监测数据进行多维度审查,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数据偏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从繁杂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此外,加强数据的公开和共享,不仅能提高公众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还能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社会监督。公众通过获取准确的环境信息,可对环境问题形成更直观的认识,进而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透明化与规范化发展。
4 结语: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建议的提出,有望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改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在未来的发展中,需持续关注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优化监测体系,加强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李华.(2021).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提升路径探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3),45-58.
[2]张伟,刘强.(2020).环境监测网络布局的优化研究.《环境保护研究》,(2),30-42.
[3]李小红,赵建国.(2019).数据管理与应用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分析.《环境科学研究》,(4),55-68.
[4]赵丽,孙健.(2018).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环境保护通报》,(1),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