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王兆放

长垣市学生资助中心 河南省长垣市 4534000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关注基础识字和阅读理解,而是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高阶阅读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分析、评价和创新思考。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的培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思辨能力发展不足,且现有评价体系难以精准衡量学生的思辨水平。因此,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以期为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材与课堂教学中思辨性阅读的体现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部分课文已蕴含思辨元素,如一些具有争议性结局的故事,旨在激发学生思考。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元素未被充分挖掘。多数教师仍按传统流程讲解课文,注重字词、语句理解,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深层含义、分析人物行为动机等思辨性内容关注不足。例如在教授《司马光》时,仅停留在讲述故事经过与字词释义,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砸缸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及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2.教师对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部分教师对思辨性阅读教学概念模糊,认为其与传统阅读教学差异不大,未掌握系统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实践中,常以简单提问替代深度思考引导,问题缺乏启发性与层次性。即便开展小组讨论,也因缺乏有效组织与引导,学生讨论流于表面,难以达成深度思辨。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组织讨论小女孩的遭遇,学生多重复课文内容,未深入探讨社会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3.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发展现状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关键期,但当前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普遍较弱。阅读时,多依赖教师讲解,缺乏主动思考与质疑精神。面对文本中的观点,习惯全盘接受,不懂得分析论证逻辑。例如阅读科普类文章,对文中科学结论很少思考其得出过程与依据,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较难从多元角度解读人物形象与主题,思辨性阅读思维尚未有效建立。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思辨性阅读策略

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串讲法,逐字逐句讲解课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思维发展。缺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思辨性阅读策略的传授。如讲解古诗词,仅强调背诵与诗意翻译,未教学生如何从诗词意象、意境中体会诗人情感变化与创作意图,无法培养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能力。

2.学生思维训练不足,阅读习惯较为被动

课堂上,教师提问多为封闭式,限制学生思维发散。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主动思考机会少,阅读习惯偏向浅层次信息获取。例如阅读记叙文,只关注故事表面情节,对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深层次内容缺乏探究欲望,难以形成主动思考、质疑、反思的阅读习惯。

3.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有效测评学生的思辨能力

现有评价体系侧重字词拼写、课文背诵、阅读理解中客观题答案准确性,对学生思辨能力考查不足。主观题评分标准也较模糊,无法精准衡量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如在作文评价中,多关注语言表达与书写规范,对文章观点创新性、论证逻辑性评价缺乏细化标准,难以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

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优化对策

1.优化教学设计,融入高阶思维训练

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时,需以钻研教材为基石。对于《陶罐和铁罐》这类课文,在分析陶罐与铁罐对话特点阶段,引导学生关注对话语气、用词,思考为何陶罐谦逊温和,铁罐却傲慢无礼,从而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塑造手法。探讨不同性格导致不同结局时,组织学生梳理故事发展脉络,分析性格在情节推进中的作用,培养其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生活的启示,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在人际交往中应秉持何种态度,训练综合与评价思维。同时,创设真实情境,如模拟校园文具争吵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文具们的行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思维训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

2.创新阅读教学方法,鼓励多元思辨互动

在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上,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辩论等手段各具优势。以《将相和》为例,分组阅读后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等角色,通过模仿人物言行,深刻体会人物心理与行为动机。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人物行为的看法,如蔺相如的“避让”是懦弱还是智慧,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激发思维活力。针对《守株待兔》展开辩论,正方支持农夫行为有一定合理性,反方强调其违背自然规律,在激烈辩论中,学生不断思考、论证,提升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课堂从传统教师主导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师生、生生积极互动的多向交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与思辨性。

3.完善阅读评价体系,促进思辨能力稳步提升

构建多元化阅读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课堂提问时,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与深度,若能从独特视角阐述观点且逻辑清晰,应给予高度评价。小组讨论中,关注学生参与度、对不同观点的接纳与回应,依据其表现衡量思维活跃度。作文评价方面,细化标准,观点新颖性体现在是否突破常规认知,论证充分性考查论据是否能有力支撑论点。利用成长记录袋,定期收集学生阅读反思,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的感悟,以及阅读报告,记录其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轨迹。通过全面跟踪,教师能精准把握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思辨能力稳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占据关键地位。当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教学设计层面,过度聚焦字词、语句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挖掘文本深层思辨元素,学生思维锻炼机会匮乏。教学方法上,单一的讲授式为主导,抑制学生主动思考,难以激发思辨活力。评价体系不完善,侧重知识记忆考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深度阅读成果的衡量存在缺失。为扭转局面,需在教学设计上,深度剖析教材,设计启发式问题链,如讲授《司马光》时,引导学生剖析砸缸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培养分析思维。教学方法应走向多元,采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像小组探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智谋,激发思维碰撞。评价体系要完善,课堂关注学生独特见解,作文注重观点创新性与论证严密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李志强.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基于新课标的视角[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40(5):56-63.

[2]陈芳,刘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22,38(4):21-28.

[3]张丽,孙浩.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以小学语文课例为例[J].现代语文,2023,15(2):45-53.

[4]赵鹏,高晨阳.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辨训练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4,1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