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赋能地方发展的可行路径

作者

田雪瑞

蒲城县统计局 715500

摘要:​基层统计数据是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本文旨在探讨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可行路径,通过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完善统计制度和方法、强化数据质量管控等措施,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统计支撑。​

关键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地方发展​

一、引言​

在地方发展进程中,统计数据犹如精准导航仪。基层统计数据更是关键基石,其质量优劣直接左右地方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及成效评估。但当下基层统计工作挑战重重,提升其数据质量刻不容缓,这正是赋能地方稳健前行的核心所在。​

二、基层统计工作现状与问题​

基层统计机构长期面临人员短缺困境。在乡镇与农村区域,情况尤为突出,统计人员常需身兼数职,无法全力投入统计工作。部分乡镇统计站仅配备一两名专职统计人员,却要承担多项统计调查任务,工作压力巨大。并且,基层统计人员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统计专业教育,统计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对统计指标理解与运用存在偏差,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欠佳,严重影响统计数据质量。比如在工业统计时,对企业产值、增加值等关键指标计算方法掌握不熟练,导致数据偏差较大。另外,由于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待遇偏低,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员流动频繁。新入职人员需耗费大量时间熟悉业务,这无疑对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与数据质量稳定性构成挑战。​

2.2 统计制度不完善​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指标无法精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在服务业统计领域,新兴服务业态如共享经济、直播电商等缺乏适配的统计指标,致使数据难以全面呈现服务业发展规模与结构。基层统计调查方法较为单一,过度依赖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应用不足。全面调查虽能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但工作量巨大、成本高昂且时效性差。抽样调查虽具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样本选取不合理、调查误差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数据代表性不足。此外,各部门间统计数据缺乏高效共享机制,数据重复采集现象严重。以人口统计为例,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各自拥有人口数据,但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不流通,数据存在差异,给政府决策带来诸多困扰。​

2.3 数据质量管控不到位​

部分基层统计人员对数据质量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敷衍塞责、虚报瞒报等不良现象。一些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故意提供虚假统计数据。在数据审核环节,部分统计人员仅进行简单逻辑性审核,缺乏对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的深入核查。对于异常数据,未能及时追踪查询与纠正。统计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惩处不够严厉。部分地方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致使统计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三、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赋能地方发展的可行路径​

3.1 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夯实地方发展人才基础​

人才是基层统计工作的关键。地方政府要基于实际工作负荷与发展需求,合理扩充统计人员编制。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吸纳统计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人才到乡镇与农村基层统计岗位。招聘时注重考察应聘者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确保新人员能快速上手。专业且充足的人员配置,可高效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为地方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提供精准数据,助力把握发展机遇。​

针对现有基层统计人员,需建立常态化培训体系。定期开展统计业务知识培训,涵盖统计法规、指标解读、数据采集分析技巧等。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分享前沿理论与经验。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给予通过者奖励,激励其提升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强的统计人员,能精准处理数据,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稳定的统计队伍对保障数据质量意义重大。要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基层统计人员薪资,设立绩效奖金。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上给予倾斜,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关注统计人员工作与生活,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稳定的队伍利于积累经验,保证统计工作连贯,避免因人员变动影响数据质量,为地方发展持续提供可靠数据。​

3.2 完善统计制度和方法,为地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统计指标体系是准确反映地方发展的基础。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补充指标。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设立专门指标监测产业规模、增速、创新投入等关键数据;对传统产业,更新优化指标以精准反映转型升级进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能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配置资源提供详实依据,助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

创新统计调查方法可提升调查效率与数据质量。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前提下,扩大抽样调查应用。运用现代统计学原理科学选样,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推广电子统计台账,实现企业经营数据实时上传、自动汇总;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工业生产、能源消耗等数据。先进的调查方法能快速获取大量精准数据,助地方政府及时掌握市场与企业动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制定有效政策,提升治理与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与协同合作也十分必要。建立统一数据标准与规范,明确各部门数据采集、存储、传输要求。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公安、民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共享避免重复采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可综合各部门数据,全面了解人口、产业、市场等信息,科学分析决策,提升决策精准性与协同性,促进地方各领域协调发展。​

3.3 强化数据质量管控,为地方发展筑牢数据根基​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核心。要通过举办普法培训班、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线上课程等,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和调查对象的统计法规宣传教育。让统计人员明确保障数据质量的法律责任,增强依法统计意识;使调查对象知晓提供虚假数据后果,自觉守法,确保数据真实。具备数据质量意识的主体,能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坚实数据基础,避免因虚假数据导致决策失误,保障地方发展方向正确。​

建立严格的数据审核制度,强化全过程审核。数据采集阶段,严格审核原始数据来源,要求企业上报数据时提供财务报表、业务单据等支撑;数据录入阶段,采用双人录入、交叉核对确保准确;数据上报阶段,运用数据挖掘、统计模型审核上报数据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对异常数据及时核实。严格审核能剔除错误数据,提高数据质量,为地方政府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提供可靠依据,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加大统计执法监督力度,维护统计严肃性与权威性。健全统计执法检查机制,定期开展检查,重点关注数据真实性、报表规范性。对违法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处理,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日常数据质量监测评估,实时监测数据波动,及时解决问题。有力的监督检查能营造良好统计环境,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增强政府决策科学性与公信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四、结语

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统计部门、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完善统计制度和方法、强化数据质量管控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统计支撑。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基层统计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春霞.加强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路径探析[J].中国统计,2023,(12):71-73.

[2]李美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路径[J].现代企业文化,2023,(3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