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学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模式优化路径研究
张帆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610065
在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凸显,维护国家安全已成为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国家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这一战略定位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范式,"三全育人"模式因其全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的系统特征,与国家安全教育所需的渗透性、持续性和立体化要求形成理论共振。然而当前实践中,育人主体的安全责任模糊化、教育过程的时序断裂化、育人场域的空间割裂化等问题,导致国家安全教育在高校场域呈现"抽象认同强、具象践行弱"的实践悖论[2]。这一矛盾的本质,在于既有研究尚未完成国家安全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范式耦合,使得"三全育人"模式在安全维度存在价值悬浮与路径虚化风险。
目前,相关研究呈现"双峰并峙"格局:在国家安全教育领域,学界多聚焦于课程体系构建[3]、意识形态安全[4]等具体维度;在"三全育人"研究层面,则集中于机制创新、协同效应[5]等实践探讨。两类研究存在三重断裂:理论层面缺乏安全哲学与教育规律的深度对话,方法层面欠缺系统科学与交叉学科的研究工具,实践层面未能构建国家安全教育的育人转化机制。这种学科分野导致现有成果难以回应"如何在开放办学中筑牢安全底线"、"怎样在专业教育中植入安全基因"等核心命题,亟待通过跨学科理论建构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
二、理论建构:国家安全学与"三全育人"的耦合机制
2.1 国家安全学的范式演进
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地缘安全范式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跃迁[6]。这一演进过程深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安全威胁的复杂化特征:安全边界从物理领土向数字空间、生物领域及认知维度延伸,安全主体从国家单一行为体向多元社会角色扩展,安全治理从事件应对向风险预防转型。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教育的内涵发生根本性变革,要求教育过程具备持续性以应对威胁的潜伏周期,教育场域实现弥散性以适应混合战争的多维形态,教育主体形成网格化责任体系以匹配安全治理的社会化趋势。这种变革与"三全育人"模式的全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形成深刻的结构同构,二者在目标导向上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利益维护的辩证统一,在方法论层面共享系统思维与协同创新的理论基因,为学科交叉融合奠定了本体论基础。
2.2"三全育人"的理论解构
传统"三全育人"研究多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而国家安全学的介入则为其注入新的理论维度。在全员育人层面,国家安全责任的下沉要求构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三级联动体系,通过责任清单制度破解主体离散化困境;全过程育人需要超越简单的教育阶段衔接,建立"认知启蒙-价值塑造-能力养成"的递进式培养链,以抵御安全威胁的代际传递风险;全方位育人则须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在课堂、实验室、网络社区与社会实践场域中植入安全基因,形成适应非传统安全挑战的立体化教育矩阵。这种重构使得"三全育人"从单一的思想价值传导机制,演变为融合安全意识形态培育、风险识别能力训练、危机应对素养养成的复合功能系统,实现了育人模式的功能性增值。
2.3 理论耦合的可行性分析
对二者耦合机理的阐释需借助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国家安全教育与育人实践的互动本质上是具有适应性的主体在信息流驱动下的自组织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安全知识更新实现认知结构的"积木重组",学生群体在情境模拟中形成行为反应的"内部模型迭代",这种微观层面的适应性学习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宏观层面的系统涌现。当政策文本、课程知识、网络舆情与实践反馈构成的多向信息流达到临界密度时,系统将突破传统安全教育的单向灌输局限,在认知层面形成集体意识形态共识,在行为层面催生校园安全自治共同体,在制度层面演化出本土化教育规程。这种动态演化过程通过扎根理论的实证检验得以验证,政策协同性、主体能动性与技术赋能水平的三元协同结构被证明是提升耦合效度的关键变量,其交互作用揭示了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内在一致性。
三、现状审视: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国家安全维度检视
当前国家安全教育正经历从显性表述向隐性渗透的范式转换,但在政策传导与实践落位间形成深层张力。基于 LDA 主题模型对 46 份政策文件的量化分析显示,"安全"词频年增速达 17.8% ,语义关联呈现从"军事训练""保密教育"等具象概念向"风险意识""价值塑造"的抽象维度迁移,折射出国家安全教育正升级为育人体系的底层逻辑。然而政策悬浮现象显著:82.6%高校虽增设安全素养目标,但仅 29.4% 课程大纲具化培养节点,其根源在于顶层设计的系统性要求与基层执行的碎片化惯习间的制度传导阻滞。组织行为学视角揭示,实践场域存在多维协同失灵。全员育人层面呈现责任稀释效应,专业教师受科研考核挤压将安全教育异化为课程思政的"点缀性任务",行政部门则陷入职能割裂:学工部门侧重意识形态安全,教务部门忽视能力评价,产生 42.7% 的安全教育真空地带。这种双重困境本质是政策语义扩张与实践锚定不足的辩证矛盾。制度传导阻滞导致安全素养培育呈现"表层合规性执行",而协同机制缺位造成育人要素的时空错配。破解之道需重构"政策解码-实践编码"的转换机制,通过制度弹性设计弥合语义网络与实践网络的断裂,在组织行为层面建立跨部门冗余覆盖系统,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的全要素融合。
参考文献:
[1]靳晓繁,刘惠珊,邹雪.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突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5):67-70.
[2]胡雅萍,肖咏歌,韩欣言,等.总体国家安全观下高校国家安全人才培养[J].情报杂志,2025,44(2):183-190.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sksz202319,青年项目);四川大学 2024 年辅导员精品培育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GJP202416);四川大学“e 心致学”辅导员工作室资助(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