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研究

作者

潘胜男

江苏省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 21300

摘要:红色革命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育人角色。初中语文教材系统性地融入了丰富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优质载体。本文以九年级语文教材为例,重点探讨了将这些静态的文本资源转化为动态教学活力的具体路径与策略。研究旨在探索如何超越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使红色革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红色革命资源;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引言:语文学科作为承载人文精神、构建思想价值的主阵地,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尤为关键。红色革命资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与光荣传统,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滋养青少年精神世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源头活水。

一、基于教材文本的红色革命资源挖掘路径

(一)情境还原与思想链接:深挖文本的纵向内涵

任何一篇红色经典,都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脱离了历史的“场”,文本的张力与魅力便会大打折扣。因此,情境还原是挖掘其内涵的第一步。以九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沁园春·雪》为例,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词的上下阕内容分析和艺术手法赏析上。教师应补充介绍该词创作于1936年的历史背景:红军刚刚完成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的阴云密布,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这样内外交困的“冬天”里,毛泽东却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浑笔触开篇,展现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革命者面对艰难险阻的博大胸襟与宏伟气魄。通过这样的情境还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背后深沉的民族责任感,以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蕴含的对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人民必将创造历史新纪元的坚定信念。这种基于历史纵深感的解读,使得词作的思想光芒得以充分绽放[1]。

(二)单元主题整合与跨单元比较:构建文本的横向关联

部编版教材的单元编排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主题性,为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便利。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爱”与“赞颂”为主题,将《沁园春·雪》(对祖国山河与未来的爱)、《周总理,你在哪里》(人民对领袖的爱戴)、《我爱这土地》(个人对故土的挚爱)、《乡愁》(对故乡与祖国的眷恋)等诗歌并置,形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序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文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从领袖的宏大视角,到普通民众的真挚呼唤,再到知识分子的深沉土地情结,共同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交响乐。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探讨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作者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从而深化对“爱国”这一主题的理解。

跨单元的比较阅读则能构建更为广阔的教学网络。例如,可以将第五单元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雪》进行对读。前者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对“求神拜佛”“自欺欺人”的国民劣根性的猛烈抨击,是对“中国的脊梁”的深情呼唤;后者则是在同样严峻的历史关头,以磅礴的气势宣告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改天换地的决心与自信。两相对比,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破”到“立”的历史逻辑,理解革命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感悟到真正的自信,源于对民族命运的清醒认知和对未来方向的坚定把握。这种关联性教学,能够打破知识的壁垒,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系统、立体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二、聚焦核心素养的红色革命资源利用策略

(一)以“诵读·共情”涵养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明确设置了“任务二 诗歌朗诵”。这不仅是教学环节,更是实现情感体验与审美熏陶的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基调,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例如,朗诵《沁园春·雪》,上阕应读出开阔、雄浑之感,下阕则应在抚今追昔的咏叹中,最终升华为对未来的豪迈展望。在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则要引导学生体会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中所蕴含的深切思念与悲痛。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配乐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达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审美鉴赏水平,使红色精神在美的享受中沁入心脾。

(二)以“思辨·探究”提升思维发展与品质

红色革命资源并非不容置疑的“圣经”,其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独立思考。例如,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后,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或讨论课,议题可以是“在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警惕‘失掉自信力’的危险?”“当代青年应如何展现我们的民族自信?”。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结合现实,辩证地思考历史与当下的关系,将文本的学习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思想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资料、组织论据、清晰表达,这本身就是对思维品质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思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经过自我建构的、更为深刻的认同。

(三)以“实践·创作”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创造。教材中的写作任务为红色资源的实践转化提供了平台[2]。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任务三 尝试创作”,便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了众多爱国诗篇后,尝试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书写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这种创作,是学生将内化的情感与所学的表达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此外,还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君子自强不息”,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身边的革命故事或新时代的奋斗者事迹,进行采访、报道或创作微型剧本。这些实践活动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使学生真切地理解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并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与实践者。

结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教授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技能,更要通过这些文字,传递其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面对教材提供的丰富宝藏,我们应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入的钻研、更创新的方法,精心挖掘每一篇红色文本的育人潜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学会阅读与写作,更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从而在心中点亮一盏理想的明灯,照亮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范兴隆.遵义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在本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D].西南大学,2022.

[2]后会科.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7):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