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粮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

作者

贺子韵

昌吉回族自治州检验检测中心 831100

一、引言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粮油质量检验作为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监管的核心环节,其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已成为保障粮食质量、维护市场秩序、支撑政策决策的关键基石。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实施及《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的深化落地,我国粮油检验体系逐步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迈进。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粮油质量争议事件暴露出检验数据失真、结果误判等深层问题,凸显出提升检验数据质量控制的紧迫性。

二、现状:粮油检验数据质量的多维困境

(一)技术层面的精度制约

粮油检验领域面临"设备代际差"挑战,以真菌毒素检测为例,传统 HPLC 法虽为标准,却因前处理复杂、检测耗时长(4-6 小时)、维护成本高而受限。省级粮库数据显示,HPLC 法检测黄曲霉毒素 B1,试剂回收率波动 12%-18% ,而新型免疫层析试纸条虽快检只需 15 分钟,但定量精度低于 HPLC 三个数量级。技术差异导致不同机构检测结果矛盾。此外,基层检验设备老化严重,国家粮食局调研发现,县级粮库近红外分析仪超期服役比例 42% ,光谱分辨率下降,难以满足新版《粮油检验规程》的精度要求,影响水分、蛋白质等关键指标检测。

(二)标准体系的执行偏差

我国现行粮油检验标准呈现"三足鼎立"格局: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如 LS/T)与企业自检规范共存。以大豆油脂酸值检测为例,GB 5009.229-2016规定采用热乙醇法测定,而部分企业为控制成本采用冷浸提法,导致检测结果较国标方法平均偏低 15% 。这种标准执行碎片化现象,在跨区域贸易纠纷中尤为突出。某跨省食用油案件中,两地检测机构因采用不同前处理方法,对同一批棕榈油过氧化值判定出现 0.8mmol/kg 的差异,直接引发 200 余万元的经济争议。标准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同样值得警惕。以转基因成分检测为例,现行 SN/T 1202-2010 标准主要针对 CaMV35S 等第一代标记基因,而对 CRISPR/Cas9 基因编辑作物缺乏针对性检测方法,形成监管空白区。

(三)人为操作的误差累积

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成为数据失真的重要诱因。对全国 20 个省级粮油质检站的调研显示,检验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 40% ,持有高级检验师资格者仅占 8% 。某机构的小麦容重检测实验表明,不同操作人员对谷物填充器的压实力度差异可导致检测结果波动达 0.5g/L 。更值得关注的是,视觉检测环节的主观性误差,如对粮油色泽、气味等感官指标的判定,不同检验员间评分相关系数低至 0.62。

(四)数据溯源的信任危机

传统纸质记录与孤岛式信息系统导致检验数据难以全程追溯。[1]以某省级储备粮轮换为例,从入库检验到出库复核涉及 12 个环节,但各环节数据分散在 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ERP 及 Excel 表格中,数据匹配准确率不足 75% 。在质量争议调查中,往往需要耗费数周时间进行人工数据比对,且难以排除篡改风险。某粮油集团的内部审计发现,其下属 3 家分库存在检验数据"趋优记录"现象,即通过选择性录入或修改数据以通过质量考核。

三、突破路径:构建数据质量控制的立体网络

(一)技术升级:智能化检测矩阵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显著提升了粮油品质检测的精确度。以日本神户大学的"智能粮仓"系统为例,该系统结合了近红外光谱、高光谱成像与电子鼻技术,并通过整合温湿度及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建立了全面的质量检测模型,实现了对储粮霉变风险的实时预警,误报率控制在 3% 以下。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开发的深度残差网络模型,借助迁移学习技术,仅用 50 个样本训练即实现了菜籽油苯并芘含量 92% 的预测准确率,比传统 PLS 模型提高了 18 个百分点。区块链技术在粮油检测中的应用亦不容小觑,山东中储粮试点项目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检验数据的全链路存证,大幅提升了数据篡改难度(达 10~60 量级),并缩短了争议处理时间 80% ,有效确保了检测结果的真伪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二)管理创新:闭环式质量治理

为提高粮油检测精准度,实施了"双随机"校准机制,涵盖机构间盲样比对与设备交叉校准。浙江省粮油质检中心开展的季度环形比对实验,将数据离散度从 12% 降至 4.5% 。同时,推行检验员能力分级制度,并建立"理论-仿真-实操"三维培训体系,经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培训的检验员,操作误差控制在标准偏差的 1/3 内。此外,构建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将检验数据纳入企业征信,某电商平台"粮油质量分"制度通过监测退货率与检验数据,提升了供应商自检合格率 22% 。

(三)制度保障:全链条标准重构

为提升粮油检测效能,我国应统一核心检测标准,建立基于风险分析的动态标准体系,如欧盟 2024/825 号法规,将真菌毒素限量标准与气象灾害指数关联,实现区域差异化标准。同时,强化第三方监督,采用"检验机构 + 高校+行业协会"的协同监管模式,如河南省"检验质量飞行检查"制度,年均发现问题项增加 40% ,整改完成率达 98% 。此外,完善法律追责体系,增设数据造假惩罚性赔偿条款,借鉴美国《食品欺诈保护法》,对数据篡改行为处以销售额 3 倍的民事赔偿,以显著提高违法成本。

五、结论与展望

粮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既是技术命题,更是治理命题。本文研究表明,单纯依赖设备升级或标准修订难以根治痼疾,需构建"技术-管理-制度"的协同治理体系。随着《全球粮食安全倡议》的推进,我国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粮油检验数据质量评价体系,以数据可信性支撑"中国粮油"品牌全球化进程,让检验数据真正成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科技盾牌"。

参考文献

[1]巩慧颖.影响粮油检验准确性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现代食品,2024,30(12):16-18.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24.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