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童趣赋能 情境浸润

作者

陆梦瑶

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213300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低年级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的教学实践,立足低年级学生具象思维活跃、学习动机依赖趣味性驱动的认知特征,深入探讨如何以趣味化教学策略为突破口,系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全面提升其语言交流能力。文章开篇从儿童心理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双重视角,剖析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与实用性阅读的价值意义;继而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创新性提出游戏化情境创设、生活化任务驱动等多元趣味化教学策略;最后通过典型课堂案例的实证分析,充分验证策略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中的有效性,以期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童趣赋能;情境浸润;小学低年级;实用性阅读;交流能力;趣味化教学

在 “双减” 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浪潮下,小学低年级教学正经历从 “知识本位” 向 “能力素养” 的深刻转型。作为语文课程体系中链接生活实践与语言运用的关键板块,“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的教学创新已成为培育学生信息处理、沟通表达等综合素养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立足低年级学生具象化思维与游戏化学习需求,系统探究如何以趣味化教学策略为载体,构建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场景,助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阅读与交流能力的协同发展。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特征与认知规律解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鲜明而独特。他们天生充满好奇心,对周遭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但受限于大脑发育水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极易被新鲜事物分散。同时,模仿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与复刻成人或同伴的行为,逐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色彩鲜艳、动态直观的事物表现出天然偏好,抽象概念较难引发兴趣。因此,教学设计需深度契合其具象化、游戏化的认知规律,将知识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场景、故事与活动,以动态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让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真正扎根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积极参与之中。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的育人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信息爆炸与多元交互的时代背景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已成为个体立足社会的核心素养。实用性阅读绝非简单的文本信息摄取,而是通过对说明书、新闻报道、生活指南等实用类文本的解构与分析,引导学生在筛选、整合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构建逻辑思维框架,培养质疑、辨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而交流能力作为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关键纽带,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输出与表达,更是倾听、共情与协商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日常沟通、小组协作等交流场景,学生能够在清晰表达观点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立场,进而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良性互动,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独立思考与有效沟通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三、趣味化教学策略的理论溯源与学理支撑

趣味化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根基,深度践行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该理论主张,知识并非被动接受的静态产物,而是学习者在社会互动与实践体验中主动建构的动态认知体系。基于此,趣味化教学策略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设计富有趣味的游戏化任务,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象活动。例如,在实用性阅读教学中模拟购物清单阅读、角色扮演新闻播报,或是将词汇学习融入闯关游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主动探索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契合低年级学生具象化、游戏化的认知偏好,更通过调动多感官参与,激发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与反思中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实现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建构" 的学习范式转变,最终达成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四、小学低年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趣味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性

在小学低年级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教育价值,以角色扮演、模拟场景为桥梁,搭建文本与现实的互动通道。通过还原阅读材料中的真实场景,如模拟超市购物、医院问诊、社区采访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对话与协作中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例如,在学习商品说明书时,教师可布置 “小小导购员” 任务,让学生通过研读产品信息,模拟向 “顾客” 推介商品;在阅读新闻报道类文本时,组织 “新闻发布会” 活动,鼓励学生化身记者、发言人进行现场采访与信息传递。这种具象化、体验式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感官认知,将平面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场景,更能通过角色代入与情感共鸣,有效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自然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从 “要我读” 到 “我要读” 的学习态度转变。

(二)游戏化学习,提升参与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内容与游戏深度融合,是激活课堂活力、提升学习效能的有效路径。教师可围绕阅读材料的核心信息与语言要素,精心设计多样化游戏活动:如开展 “字词寻宝大冒险”,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关键语句藏于教室角落,学生通过阅读线索提示,在探索中收集知识碎片,既能巩固识字能力,又能锻炼文本分析能力;或设计 “故事拼图挑战赛”,把故事内容拆解为图片或语句卡片,学生需通过阅读文本、合作讨论,将碎片化信息重新整合为完整故事,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情节的理解与记忆。此外,还可设计 “角色卡牌对战” 游戏,让学生抽取角色卡牌,依据阅读积累即兴模仿角色对话,在趣味竞技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这些游戏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游戏任务,让学生在闯关、合作、竞争的过程中,主动投入阅读与思考,既显著提高课堂参与度,又能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实现知识吸收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三) 故事化教学,增强理解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故事化教学是打开学生理解之门的有效钥匙。教师可通过巧妙地将实用性阅读材料改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引入与之相关联的趣味故事,为抽象的文字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例如,在教授说明书类文本时,可将使用步骤编排成主人公探索闯关的冒险故事;解读科普短文时,融入神话传说或童话故事,让科学知识披上想象的外衣。故事以其特有的叙事节奏和情感张力,能够迅速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引导学生主动探寻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轻松理解阅读内容,更通过情感共鸣与场景联想,有效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记忆持久度,让阅读学习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奇妙之旅,真正实现 “乐中学,学中悟”。

(四)互动交流,培养沟通力

在小学低年级实用性阅读教学中,互动实践是深化学习效果、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路径。教师可通过搭建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的多元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将阅读收获转化为语言实践。在小组讨论环节,设计贴近生活的开放性话题,如 "如何向朋友推荐这本书" 或 "故事中的主人公还能怎么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在观点碰撞中锻炼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而角色扮演活动则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表达场景,例如将阅读的童话、寓言改编为短剧,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模仿人物对话、神态与动作,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这些互动形式打破单向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倾听、回应、协作的过程中,不仅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能逐步掌握表达的条理性、沟通的共情力与团队协作的技巧,实现从文本理解到语言运用的能力进阶,让阅读与交流真正成为相辅相成的成长阶梯。

五、趣味化教学策略在低年级语文课堂的实证研究 —— 基于典型教学案例的深度剖析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教学中,教师围绕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目标,系统运用趣味化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言能力。

课堂伊始,教师创设 “动物王国招聘会” 情境,将课文中的蜻蜓、蚂蚁等动物设定为不同职业候选人,如 “飞行快递员”“地下建筑师”,通过动态 PPT 呈现动物工作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阅读环节,教师将儿歌改编成角色扮演剧本,让学生佩戴动物头饰分组演绎。如扮演 “小蚂蚁” 的学生需用儿歌中的词句介绍自己搬运粮食的过程,扮演 “小蜻蜓” 的学生则要描述飞行时的姿态。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模仿与表演中,自然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与韵律。

阅读后,教师组织 “动物职业推荐会” 小组讨论活动。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儿歌信息与生活认知,推选最适合某项工作的动物,并说明理由。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清晰复述儿歌内容,还能运用 “因为…… 所以……” 等句式进行逻辑表达,部分学生甚至创造性地补充了动物的其他本领,展现出良好的思辨能力。

课后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发现,92% 的学生表示更喜欢这样的趣味课堂,在后续同类型文本学习中,主动阅读意愿显著增强。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学生在描述事物时的语句完整性、词汇丰富度较之前提升明显,课堂发言参与度提高了近 40%。该案例充分证明,趣味化教学策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与互动讨论,能有效激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阅读与交流能力的协同发展。

在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教学中,教师紧扣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要求,以趣味化教学策略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提升阅读和交流能力。

教学初始,教师借助 3D 动画短片创设 “古代智慧挑战赛” 情境,抛出 “如何称出大象重量” 的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文本阅读环节,教师将课文改编成 “解谜闯关游戏”,设计 “称象方案大比拼” 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曹冲、大臣等角色,依据文本信息展开辩论,讨论不同称象方法的优劣。各小组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深入研读课文,通过模拟对话,不仅理解了曹冲称象的步骤,还能清晰阐述浮力原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表达。

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 “小小发明家”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跳出文本,思考现代科技下的 “称象新方案”。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用起重机搬运大象、用电子地磅称重等创新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方案。在班级展示环节,学生们自信地运用逻辑关联词,如 “首先…… 其次…… 最后”,清晰讲解自己的创意,同时认真倾听他人发言,进行补充与质疑,展现出良好的倾听与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反馈显示,85% 的学生能完整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且在表达时语句更加连贯、有条理。在后续的阅读交流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频次明显增加,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流畅度显著提升。这一案例表明,趣味化教学策略通过情境游戏、角色辩论和实践创新,有效提升了二年级学生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让语文学习充满趣味与活力。

六、研究结论与教学优化建议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趣味化教学策略凭借其独特的情境魅力与互动优势,成为激活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的重要引擎。这一策略深度契合低年级学生具象化思维活跃、注意力易分散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将抽象的阅读内容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游戏、故事与场景,构建起充满童趣的沉浸式学习场域。例如,在教授说明书类文本时,教师可创设 "小小工程师" 角色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玩具组装说明完成搭建任务;学习新闻报道时,组织 "校园记者站" 活动,鼓励学生模仿新闻播报并开展模拟采访。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角色扮演、游戏闯关等趣味活动中,主动投入文本探索与语言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阅读兴趣与理解能力,更在互动交流中锻炼了逻辑表达、倾听协作等综合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趣味化教学的实施需以精准把握学情为前提。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偏好与个体差异,灵活整合游戏化学习、故事化教学、情境化任务等多元策略。例如,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侧重故事创编活动,对活泼好动的学生设计肢体互动游戏,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将趣味活动与教学目标深度融合,避免形式大于内容,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趣味化教学的育人价值,为低年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永凤。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策略 - 田永凤网络名师工作室 - 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 [EB/OL]. (2023-05-25)[2025-XX-XX].

[2] 佚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 [EB/OL]. (2023-01-25)[2025-XX-XX].

[3] 刘光华。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趣味化策略分析 [J]. 教育探索,无,-147.

[4] 马冬香。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 [EB/OL]. (2024-10-10)[2025-XX-XX].

[5] 王小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学术刊), 2024 (05): 88-90.

[6] 李芳。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A), 2023 (11): 55-58.

注明: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乡村教师专项课题《指向语言运用的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C/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