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与改善措施
陈刚
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敦煌分公司 736204
【摘要】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日益显现。机械作业导致的土壤压实、结构破坏、水分与养分流失、微生物群落变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壤健康与农作物的生长。为应对这些挑战,本研究提出了改进机械作业方式、采用土壤改良技术以及加强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通过优化机械作业、实施精准水肥管理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机械化对土壤的不良影响,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土壤质量;土壤压实;水分流失
引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但长期、大规模机械作业对土壤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机械碾压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孔隙度降低,影响水分渗透和根系生长。同时,机械扰动可能加剧土壤养分流失,削弱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肥力与生态平衡。随着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何在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的同时,减少对土壤的不良影响,已成为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农业机械化背景下的土壤质量变化开展研究,对于提升土壤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一)土壤压实与结构破坏
农业机械化,尤其是重型机械的频繁使用,导致土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实。机械轮胎或履带施加的高压使得土壤孔隙度显著下降,降低了土壤的通气性与水分渗透性,从而增加了土壤的容重。这种压实现象限制了作物根系的生长,减少了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吸收。
此外,机械化作业中的深耕、旋耕等操作可能破坏土壤的自然团粒结构,导致表层土壤松散,而底层则形成坚硬的犁底层,这不仅阻碍了根系向下生长,还影响了土壤水分的垂直渗透。这种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和抗侵蚀能力,使其更易受到干旱和水涝的影响,进一步威胁到农田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二)土壤水分与养分流失
机械化作业,尤其是过度耕作,会打破土壤表层的稳定性,增加土壤的扰动,从而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在这种情况下,水分和养分更容易随着地表径流流失,造成水肥浪费。同时,机械化作业可能导致土壤结构松散,进一步降低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增强蒸发速率,进而加剧土壤的干燥化,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1]。
农业机械化对肥料的依赖增加,尤其是对化肥的精准施用,但如果施肥方式不当,可能会加速土壤结构的退化,增强肥料的淋溶作用,导致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流失,最终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土壤生物活性与微生物群落变化
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养分循环、土壤结构改善和作物生长促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机械化作业可能改变土壤的物理环境,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存条件。例如,土壤的压实会降低氧气的渗透性,抑制好氧微生物的活性;而过度翻耕则可能扰乱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导致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性下降。
研究表明,机械化耕作可能导致固氮菌、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等关键功能性微生物的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与供应。此外,机械化导致的土壤有机质损失,使得微生物的碳源供给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土壤生物多样性,削弱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理结构的破坏、水分和养分流失加剧,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等方面。在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的同时,如何有效减缓这些负面影响,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农业机械化背景下的土壤质量改善措施
(一)改进机械化作业方式
改进农业机械作业方式是降低机械化对土壤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首先,应优化机械设备的选型与使用,推广低压宽胎、履带式机械,以减少对土壤的直接压实作用。其次,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如GPS导航系统、自动控制深松机等,实现精确作业,减少不必要的土壤扰动和重复碾压。
此外,调整耕作模式,如免耕或少耕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翻动,保护土壤结构,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同时,合理安排机械作业时间和路径,减少雨后作业,降低土壤被压实的可能性,避免形成犁底层[2]。
(二)土壤改良技术与实践
针对农业机械化导致的土壤问题,可采用多种土壤改良技术。对于土壤压实问题,可以推广深松耕作,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通透性。对于土壤有机质下降问题,可通过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团粒结构和持水能力。
同时,合理配置水肥管理措施,采用滴灌、喷灌等精准灌溉技术,减少水肥流失,维持土壤水分平衡。对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可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如接种有益微生物、轮作绿肥作物等方式,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三)政策与技术支持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机械化与土壤保护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采购保护性耕作设备,如深松机、免耕播种机等。另一方面,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合理机械作业和土壤保护措施的认知水平。
此外,建立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利用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土壤状况,为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鼓励产学研结合,推动农业机械、土壤科学和生态保护技术的协同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改进机械作业方式、优化土壤管理技术,并配合政策和技术支持,可以有效降低农业机械化对土壤质量的不利影响,实现农业高效与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双赢目标。
三、结语
农业机械化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对土壤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机械碾压、深耕旋耕等作业方式导致的土壤压实、结构破坏,水分和养分流失,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已成为制约土壤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农业机械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土壤质量的保护与改善。通过改进机械作业方式、优化耕作模式、采取精准农业技术等手段,可以减少机械化作业对土壤的负面影响。此外,结合土壤改良技术和生物修复措施,提升土壤健康与肥力,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政府在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监测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与政策推动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与土壤保护的双赢,推动农业生产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雪.浅析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25,(03):135.
[2]张超.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J].南方农机,2025,56(04):196-198.
姓名:陈刚性别-男出生年:1993.11 籍贯到市:甘肃省白银市民族:汉族
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 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企业农机技术服务 单位名称: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敦煌分公司
单位所在省市:甘肃省敦煌市单位邮编:73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