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
石夏燕
宁德市华侨小学 福建 宁德 352101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的实践,是构建高品质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该项教学工作的完善应当成为小学科学教师实践探索的重点之一。文中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的意义,分析了该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原则,重点针对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提出了建议。期望文中所提观点可以为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劳动+思政”;双向融入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策略的运用,是革新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小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举措,因此该项教学工作的科学推进显得十分必要。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通过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引导小学生高效投入到该项学习之中。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教学策略的恰当运用,首先有助于优化课程结构并促进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劳动+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入能够使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予以丰富,课程结构会得到重新调整,传统固话的教学模式因此会得到改进和优化。其次,“劳动+思政”双向融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该项教学工作的科学推进中可以使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思想认知水平同时增长,在参与多样化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持续提升。
小学科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教学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教学中,教师坚持正确原则可以使整个教学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推进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教师一要坚持融合性原则,教师要探寻劳动与思政教育间的联系并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在融合中促进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二要坚持客观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在阶段性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不可好高骛远,确保小学生在循序渐进学习中可以获得实质性收获。三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从而为其带来比较深刻的学习感悟。
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的实践策略
在劳动中培养认真严谨学习态度
小学科学教学“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设定相应的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在参考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其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进而达到双向引导的教育目标。比如,在《运动与力》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小学生对“运动与摩擦力”产生初步认知,其次,教师为学生设定“设计制作小车”的劳动项目,再者,教师要求学生将制作完成的小车在特定的斜坡上做滑动测试。在此劳动项目中教师要求小学生自主寻找相关材料几工具并完成小车的制作,教师提醒学生要使其制作的小车既具备一定的审美特征也要确保其功能的完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参与到此次实践中。在劳动成果检验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车从特定的斜坡滑下,学生会发现小车的滑动速度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针对滑动速度较慢的小车,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反思其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改进,科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上述劳动项目,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小车制作过程中任何细小的改动都可能会影响到其滑动的速度,为了使其小车的性能保持最佳状态则需要认真细致完成每一部分的制作,以此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借助劳动项目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劳动场景,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以此达到“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的教学目的。在该项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借助生活化劳动场景使小学生意识到劳动属于生活的一部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小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教师还要以生活化劳动场景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种劳动之中。比如,在《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安排“田园种植”的主题活动,整个活动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培养认知,第二个层面是实践训练。首先,教师向小学生系统展示生活中各种美味的蔬菜水果并提醒小学生这些美味食物是通过田园种植而获得,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从而使小学生对劳动形成初步感知。然后教师需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些水果蔬菜的种植过程中,特别要对种植人员的劳动画面进行细节刻画,使小学生对劳动与收获的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其次,在小学生产生上述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小学生开展田园种植实践活动,教师为小学生分发劳动工具,要求小学生效仿种植人员的操作方法进行果蔬种植。在小学生的劳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从旁指导,帮助小学生逐步完善每一个劳动细节,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小学生能够完成整个种植过程。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的构建需要投入相应的劳动,鼓励学生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积极投入到劳动之中。
(三)在科学创造中培养勤俭节约精神
教师在科学理论灌输的基础上可以为学生安排具有创造性的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并帮助其形成勤俭节约的精神,以此达到“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的目的。比如,在《水》教学中,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及其溶解性产生一定的了解,随后为学生设定的劳动项目是“制作简易节水装置”。针对学生所制作的简易节水装置教师要表示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科学创造中,教师要借助该项活动使小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因此要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以此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思想品质。
(四)在参与劳动中培养正确思想理念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劳动项目中,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思想理念。比如,在《凤仙花的一生》教学中,教师通过理论灌输使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条件及生长过程产生一定的了解,然后为学生安排“种植凤仙花”的劳动项目。教师可以对种植过程进行示范,然后向学生发放劳动工具及花苗,要求学生自由构建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使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使小学生的学习深度持续增加。围绕种植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各个小学生进行内部分工,不同的组员在种植中负责不同的环节,在组员间的相互配合下,使种植活动有序推进。如果种植未达到理想效果教师要鼓励各组小学生进行内部讨论,对种植失败的原因进行共同分析,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发现问题的原因后针对性予以改进。随着劳动任务的高质量完善使小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此促进学生思想认知水平的提升。
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思政”双向融入的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小学科学教师要对此形成正确教育认知,从不同层面着手为学生安排多样化劳动项目,并为学生提供思政层面的教学指引,促使小学生可以得到多样化学习收获进而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硕林;李琳.新课标下小学科学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大众科技,2021(03)
[2] 李云琦.课程思政融入小学科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4(03)
[3] 顾建军;管光海.系统建设劳动课程 落实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09)
作者简介:石夏燕(1987.05- )女,福建宁德人,汉族,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