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校园足球课后服务开展对策研究

作者

王世民

桦南县实验中学 黑龙江 桦南 154400

摘要:随着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校园足球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双减"政策出台后在足球运动融入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生兴趣及家长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挑战和困难。因此,本研究将深入调查与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下,足球融入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现状,识别出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探讨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期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为足球运动更好地融入课后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平台,同时也为校园足球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引言

校园足球这一独特的教育实践,在提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孵化全面发展的人才、积累足球运动的后续力量以及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优化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助校园足球这一平台,构建一个既有特色又内涵丰富的课后服务体系,以此来逐一应对现存挑战,进而有力地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1现阶段校园足球在课后服务中的主要挑战

(1)缺乏专业足球教师: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体育教师队伍中,尤其是具有足球专项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存在明显缺口。新课改标准要求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100,但实际上并未完全达标,很多学校在足球专项教师配置上不足,甚至出现非专业教师代授足球课程的情况。1(2)未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校园足球课后服务的教学内容和结构尚未形成系统化和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存在短时间内重复教授同样内容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足球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全面发展。2(3)场地资源稀缺:尤其在城乡之间,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分布极不均衡。数据显示,城市中的足球场地数量相对较多,但农村地区的足球场地占比仅为26.71%,反映出校园足球场地资源整体供应不足,制约着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3(4)“功利式”办学倾向:在部分区域,由于师资、场地条件有限以及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校园足球课后服务往往流于表面形式,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进行,并未真正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提升学生体质、培养运动技能和团队精神的作用。4

综上所述,校园足球课后服务的发展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规划不合理、硬件设施短缺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与实效性欠缺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2“双减”政策给校园足球课后服务带来的机遇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后服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余生活,帮助他们在完成作业、自主阅读等活动中有更充足的时间和适宜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解决家长接驳难题:课后服务有效解决了家长因工作等原因无法按时接送孩子的问题,减轻了家庭负担,增强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性。5(2)增强教育服务能力:通过提供课后服务,教育系统增强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服务能力,体现了教育公平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和幸福感。(3)解决家长接校难问题:课后服务使家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家庭负担得到了减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4)特殊人群的权益保护情况:特别强调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的重视和关怀,如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得到了优先保障。(5)加强安全管理:通过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的建立和完善,使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安全得到保障。促进多方协作。课后服务的开展,促进了学校资源的共享与协作。(6)优化配置资源,创新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加强统筹规划、鼓励创新服务模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持续完善课后服务体系等措施,争取资金支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考核体系。6

3"双减”背景下校园足球课后服务开展对策分析

3.1物质资源方面:

场地资源利用:对现有校园足球场地进行充分利用,并根据课后服务需要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同时,通过教育部门统一调配、统一监管,整合全社会范围内的足球场地资源,确保校园足球有效利用场地、健康发展物质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打破原有界限,拓宽师资来源,在鼓励和返聘优秀退役体育教师参与课后足球服务的同时,还包括但不限于引进社会足球俱乐部专业教练、高校体育学院教师、高水平运动员等。此外,各地区之间通过教师轮岗、校际协作等形式均衡师资力量,对紧缺师资地区按照国家标准适时进行增补扩编。

3.2课程资源方面:

课程质量提升:遵循“双减”政策的高质量教育要求,改进足球课程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课上扎实学习基础技术,并在课后通过实际训练和比赛情境加以巩固和提升,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足球技术。

课上与课后结合:将足球课程内容延伸至课后服务,通过课外体育作业加深学生对足球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让更多普通学生参与到课后足球训练体系中,形成校园足球活动的广泛群众基础,确保学生能在课上课下获得连续的足球技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

3.3制度文化方面:

常态长效机制:明确课后足球服务的考核办法;设立专门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课后足球活动的持续高质量开展等。

费用调控与监管:政府在推广公益性质的课后服务方面,对收费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减轻家庭教育的负担,并保证所有学生都能从校园足球课后服务中受益,同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加大,以突出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的优势。政府要把课后服务真正做到底,为学生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3.4安全保障与配套制度方面:

完善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参与足球活动、规避意外伤害风险、明确各方责任的安全保险制度,做好课后足球服务保障工作。

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与激励机制:建立弹性工作机制,完善课后服务教师绩效考核和补助制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兼顾“双减”政策对教师工作时间的影响。

1.鱼芳青等,《“双减”背景下校园足球课后服务的现实境遇与探索》,榆林学院学报33,期2(2023年):112–15,https://doi.org/10.16752/j.cnki.jylu.2023.02.024.

2.张鑫淼,卢高峰和郝媛媛,《“双减”背景下校园足球与课后服务融合发展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喀什大学学报44,期3(2023年):109–13,https://doi.org/10.13933/j.cnki.2096-2134.2023.03.022.

3.王丰,唐曼.我国足球场地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8):109-114.

4.李浩和姜勇,《“双减”背景下校园足球课后服务的现实境遇及理应进路》(2022年第六届中国足球文化与校园足球发展大会,中国安徽淮北,2022),165,https://doi.org/10.26914/c.cnkihy.2022.027079.

5..高昌军,《浅谈“双减”之下的小学课后服务有效实施策略》(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中国北京,2023),54–56,https://doi.org/10.26914/c.cnkihy.2023.034009.

6.张丽峰,章碧玉,张学兵.“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2(5):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