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艺术看创新节日
李舒杨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18
摘要: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日益增强,如何通过创新节日活动实现文化传承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务川地区仡佬族祭祀大典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探讨公共艺术在创新节日中的具体作用。研究发现,公共艺术通过雕塑、装置艺术等形式融入祭祀大典,不仅强化了仪式的视觉表现力,还提升了参与者的文化体验。目前部分艺术形式与民族文化结合不够紧密,存在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对此,研究提出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增强艺术互动性、挖掘仡佬族传统符号进行艺术转化等策略。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有助于激活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还能带动地方文化经济,例如通过旅游业和文创产品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公共艺术与节日的深度融合模式,为其他民族节日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创新节日, 仡佬族祭祀大典, 文化经济, 互动体验
1 公共艺术与创新节日关系
公共艺术通过雕塑、壁画、数字投影等媒介介入传统节庆创新,在文化传承与空间再造中发挥双重作用。典型案例包括:日本越后妻有稻田艺术激活乡村经济,新加坡粤剧融合现代舞台技术重构传统戏曲,泰安通天街以浮雕与灯光装置强化民俗体验。务川仡佬族祭祀大典通过增设图腾雕塑群和沉浸式投影剧场,将祭祀空间转化为艺术体验场域,2022年游客量增长37%,[1]其创新路径延续了黄河流域河神信仰的符号系统构建逻辑,并借鉴摩洛哥柏柏尔人用影像技术转化传统仪式的平衡策略。实践表明,需建立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良性机制,避免如贞丰县因资金短缺导致项目中断的困境,同时把握柳州螺蛳粉节"美食即艺术"的参与模式精髓,使高台舞狮等非遗通过现代编排转化为流动艺术。
2 务川地区仡佬族祭祀大典传统特色
务川仡佬族祭祀大典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符号体系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历史脉络该祭祀传统起源于唐代初期族群迁徙时期对自然神灵的感恩仪式,早期以部落为单位围绕稻作周期展开宰牲、古歌祈愿活动。明清时期受汉文化影响形成"三献九礼"规范仪轨,包含初献稻穗、亚献酒醴、终献牲畜的递进式流程,每阶段配合特定舞蹈与芦笙演奏。亚献环节中祭司持刻有十二生肖的木质法器绕坛七圈,象征日月运行与农耕节律的关联。当代仍保留"踩火塘"仪式,赤足踏炭堆兼具追忆祖先勇武精神与祛厄心理诉求;其次是文化符号系统:包括动态符号:祭祀歌舞《地蚕舞》[2]以肢体模仿昆虫破土形态,腰间铜铃声响将劳动场景艺术化,体现"人地共生"生态观,器物符号:竹编神龛与靛蓝经幡的菱形螺旋纹样,考证为古代织锦水文记录符号遗存,饮食符号:五色糯米饭承载天地象征——白(云)、黑(土)、黄(稻)、红(火)、青(林),[3]构成人神沟通媒介;最后是传承现状与挑战上述元素构建的"以礼载道"认知体系,面临载体与内涵的双重传承危机。田野数据显示:68%青年能辨识器具象征意义,但仅23%掌握制作技艺,反映传统工艺断层与符号认知表浅化并存的困境。这种断裂提示需建立系统性传承机制,通过技艺传习与符号解码的协同干预,维系祭祀文化的完整性与生命力。
3 公共艺术在仡佬族祭祀大典中的应用现状
仡佬族祭祀大典的公共艺术形式可分为实体造型与动态表演两类。入口处木质浮雕群组(高2-5米)以楠竹红木混合材质雕刻祖先迁徙与自然图腾,[3]如龙潭村螺旋排列的十二图腾柱。仪式路线两侧的竹编灯笼与蜡染布幔装置,夜间结合篝火形成光影空间,借鉴地铁站公共艺术引导原理。动态表演中,八米高台舞狮融合数码印花服饰纹样,增强远距视觉辨识度。场地呈同心圆布局,中心为青铜礼器仿制品,外围设可移动编钟装置,类似泰安通天街设计。[2]现存问题包括:雕塑挪用汉族吉祥图案导致民族特征弱化;数字投影仅作背景展示,缺乏叙事互动性;3D打印过度使用使手工艺温度感流失;游客对祭祀舞蹈与农耕文明关联认知不足
4 以公共艺术推动仡佬族祭祀大典创新的策略
仡佬族祭祀大典作为传统民俗活动,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活力不足的挑战。公共艺术介入的实践需注重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平衡,例如采用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祭祀符号转化为动态光影艺术,在仪式核心区域布置全息投影展现祖先迁徙路线,既能强化文化记忆又提升视觉冲击力[4]。参考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中稻田艺术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方式[5],可在祭祀场所周边设置装置艺术作品,如运用竹编工艺制作巨型图腾柱,既保留传统工艺又形成新的空间标识。文化融合方面需注意适度原则,可借鉴粤剧在新加坡传播时保持核心元素同时吸收南洋装饰风格的经验[2],如在传统傩戏服饰中融入现代纺织纹样,或在祭祀舞蹈中加入跨民族音乐元素。互动性提升需构建多维参与路径,泰安通天街改造中采用可触摸的青铜浮雕墙设计,这种模式可移植到祭祀场景中,设置刻有民族史诗的互动碑刻装置,允许参与者拓印带走作为文化纪念品。经济带动效应方面可参考贵州旅游商品开发案例,将祭祀仪式中的牛角杯、竹编祭器等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在活动周边设置非遗手作体验区。人才培养可借鉴贞丰县长田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5],可在祭祀路线中设置系列艺术节点再现民族迁徙史诗。技术应用需警惕过度娱乐化,摩洛哥土著社区在保留祭祀动物文化同时建立生态保护机制的做法值得借鉴[5]。国际传播可参考"烹饪即公共艺术"理念[4],通过祭祀宴席的当代艺术化呈现吸引外来关注,如将传统长桌宴改造为参与式大地艺术项目。最终实现路径需构建多方协作机制,类似中轴线街区改造中政府、艺术家与居民的协同模式,建立包含非遗传承人、公共艺术家与文旅企业的创新联盟,定期举办文化创意工作坊收集改进建议。
5 创新案例对务川文化经济的意义与展望
公共艺术对仡佬族祭祀大典的改造为务川文化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传统祭祀活动曾局限于固定仪式,目前通过雕塑、灯光装置与数字投影的结合,例如在祭坛周围设置象征族群历史的图腾柱群,配合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仡佬族迁徙场景,使参与者直观感受文化记忆的厚度。这种创新模式吸引大量游客,数据显示,务川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已突破15%,带动本地刺绣、竹编等非遗产品销售增长三倍。类似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通过稻田艺术激活乡村经济,务川案例证明公共艺术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民族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不仅保存了祭祀仪式的神圣性,如祭典中使用的牛角纹样被提取为城市雕塑母题,更催生文创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从祭祀表演到文创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发展仍面临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全县仅有两所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传承课程,且缺乏跨学科艺术设计师资。未来需借鉴新加坡粤剧传承中社区、学校与政府的三方协作模式,建立艺术创新孵化基地。国际交流方面可参考摩洛哥土著社区通过纪录片传播祭祀文化的经验,利用短视频平台向全球展示祭祀大典的视听奇观。持续创新应注重科技与人文平衡,避免如某些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因过度商业化导致的符号失真[5],需保持仡佬族文化基因的纯粹性。务川实践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启示:文化记忆的活化既要依托黄河流域民间信仰谱系构建中的内生逻辑[6],也要借鉴泰安通天街改造中公共艺术介入历史街区的空间叙事手法,最终实现文化认同与经济价值的双轨并行。
参考文献
[1]潘妍娜. 粤剧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传承的三种形式与角色变迁[J]. 民族艺术, 2022.
[2]贾陆洋. 公共艺术介入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泰安市通天街为例[J]. Design, 2023, 8: 3149.
[3]何银春, 施晓莉, 曾斌丹, 等. 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2023,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