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王晓玲
山西省河津市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一至三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其语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深入剖析了低段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旨在提升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筑牢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低段教学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感作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理解力。小学一至三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此阶段的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还能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深入研究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低段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培养语感能够帮助学生敏锐地感知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色彩,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在学习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一片片”所描绘的树叶繁多的景象,体会“落下来”所传达的树叶飘落的动态美,进而理解课文所描绘的秋天景色。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和技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语感强的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后,学生在描述自己喜欢的场景时,可能会借鉴课文中生动的语言表达,像“绚丽多彩的鲜花”“五颜六色的花朵”等,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激发阅读兴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时,就会主动地去阅读更多的文本,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时,诗歌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仿佛听到了秋天的各种声音,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诗歌阅读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更多优美的诗歌作品。
二、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耳、口、手都参与到学习之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能使读者进入奇妙的文学境界,感受到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情感性,传统私塾教育就是依靠朗读、吟咏的方式让学生体悟语言规律,以实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部编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朗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些优美的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为例,教师可以先进行范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轻快、活泼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样子,以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在荷叶上玩耍的情景。接着,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水珠、小蜻蜓等角色,模仿它们的语气,进一步体会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情感。最后,配上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
三、在品味词句中培养语感
语言是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揣摩、咀嚼关键词语和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微言大义”,让学生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蕴。在文章中表达色彩和气味的词语、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关键词、有较强表现力的实词等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比较、细细品味、仔细揣摩这些词语,想象、体会、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文本中的“文眼”、“字眼”等关键处,引导学生对词语、句式、语序等以替换、增删等方式去对比、推敲、品味,从中发现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体悟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时,对于“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这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扯着嗓子”换成“小声地说”,然后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扯着嗓子”更能表现出狐狸的狡猾和故作镇定。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语感也得到了培养。
四、在情境创设中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得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体验。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活化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发情感,强化感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为进行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春天燕子飞舞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飞行姿态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燕子的样子和飞行时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表达中培养语感。
五、在积累运用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多途径性的语言不断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多途径的历练、内化。俗话说“学以致用”,语感培养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熟练乃至出色地运用语言文字。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发挥想象,自说自评、自写自悟,使语感之花在学生自主实践中升华、绽放。一是设境说写。教师可以分配角色,让学生表演课文中一些精彩对白,允许学生自主发挥,使学生在表演中增强语感能力。还可以出示与课文关联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写,再与原文对照比较,在实践中体会评鉴出语言文字运用的优劣。
在学习一年级上册《比尾巴》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课文,积累描写动物尾巴特点的词语,如“长”“短”“像把伞”等。在课后,让学生观察其他动物的尾巴,用所学的词语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积累和运用,学生的语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一至三年级是语感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感培养的重要性,结合部编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词句、情境创设和积累运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万林. 指向“语感”培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J]. 甘肃教育, 2025, (01): 135-138.
[2] 江廷超.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书面语感培养策略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4, (09): 73-75.
[3] 赖瑾霞. 基于语言建构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J]. 教育界, 2024, (23):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