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作者

胡庆红

大冶市还地桥镇马石立学校 435112

摘要:审题能力是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审题兴趣、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审题习惯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提供参考。文章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给出了丰富的案例解析,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提高解题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教学策略

引言: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然而,许多小学生往往忽视审题这个关键环节,导致解题过程中频频出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为学生今后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审题兴趣

学生只有对审题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审题活动中去。而数学题目本身往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1]。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将枯燥的数学题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有趣味的问题背景,以此来提高学生审题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游戏和竞赛元素,如“最佳审题员”评选、“审题我最行”PK赛等,在趣味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情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喜羊羊和灰太狼在玩‘擂台赛跳绳’的游戏。羊村一共有60只羊,第一回合羊村跳了1260下,灰太狼跳了20下,请问平均下来每个羊村跳了多少下?”这样将题目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情境,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阅读、思考题目的欲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编题目,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审题的乐趣。学生的审题兴趣有了,才会更专注、更投入地去分析题目的内容,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审题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题目的意思。很多学生虽然认真阅读了题目,但常常是一知半解,抓不住题目的重点。对此,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抓住题干、题设和问题这三个关键要素[2]。题干常常反映题目中的背景信息,题设是题目中已知的条件,问题则是需要解决的未知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线、圈注等方式标记出这三个要素,以深化对题意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综合性应用题为例:“某商场五天内的顾客人数分别为120人、150人、110人、140人、135人,这五天日均顾客人数为多少人?请绘制这五天顾客人数的条形统计图。”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梳理题干、题设、问题。题干是某商场五天内的顾客数量,题设是题目给出的表格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求五天的日均顾客量并绘制条形统计图。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漏掉绘图这一题目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审题、仔细分析。只有明确题意,学生才能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和思路。

三、指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阅读、分析、提炼三个环节来进行审题。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题目的大致意思,然后抓住题干、题设、问题三要素,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多角度地思考题目,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题目的数学关系和问题类型。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大数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2011年某市总人口为753万人,2012年总人口为去年的1.04倍。(1)2012年该市总人口为多少万人?(2)2012年该市比2011年增加了多少万人?”学生在审题时,可以先快速浏览题目,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城市人口的题目。接着抓住题设条件:2011年人口是753万,2012年是前一年的1.04倍。要解决的问题是2012年的总人口和增加人口。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要能提炼出题目中隐含的倍数关系,并概括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倍数应用题。掌握了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审题方法,学生审题时就能做到抓住重点、去粗取精,进而找到问题的解题思路。

四、培养学生形成审题习惯

审题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训练和巩固。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要树立“审题先行”的教学理念,在讲题时带领学生反复研读题干、分析题意,给学生树立审题意识。教师还要加大审题训练的力度,开展“审题我最行”等趣味比赛,增强学生主动审题的自觉性[3]。此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题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查缺补漏、举一反三,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审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道题目:“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底等高,梯形上底比下底少10米,梯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少50平方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2米,求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各是多少米?”这个题目信息量大、隐含条件多,学生容易审题不清。教师可以用这个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先让学生自主审题,列出解题思路,再集中讨论、查漏补缺。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审题时可能存在的盲点,教师进一步明确审题的关键所在:要抓住两个图形面积的关系,找出隐藏的高和上下底的关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进行类似训练,就能掌握审题的要领,提高审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结束语

总之,审题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从激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唯有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审题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问题,为今后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欠如,杜杨阳.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2023:507-510.

[2]马蕊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3:655-658.

[3]林雪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7):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