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让幼儿心灵更丰富多彩
刘寅
上海市杨浦区黑山路幼儿园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常常思考美育的真正内涵。带孩子餐馆美术馆、聆听音乐会或观赏舞蹈表演固然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但这些活动是否能够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创作技能?并不一定。幼儿能够识别色彩与形状等表象元素,却难以理解艺术作品蕴含的情感与深层意义。因此,在3-6岁幼儿的美育教育中,教师们仍在不断摸索与尝试。
《3-6岁幼儿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知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认识和表达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方式。
每个幼儿都具备艺术感知与表达的潜能。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丰富的体验机会,让幼儿在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感受美,进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用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鼓励他们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
在艺术表现方面,幼儿的认知方式和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育者应当充分尊重幼儿这种原生态的艺术表达,避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进行简单评判。更不应为追求“完美”的结果而让幼儿进行机械训练,以免扼杀幼儿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何为美育
美育(美感教育)是通过系统培养个体对美的认知、体验、欣赏及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其审美理想、情操品格与人文素养的教育活动。本次分享旨在探讨艺术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联系。家长需首先确立科学的美育理念,方能在亲子互动中开展富有成效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儿童成长提供优质的美育支持。才能与孩子共同构建高质量的家庭亲子艺术活动,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长。
儿童画与儿童心理
理解儿童绘画是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解读画作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真诚的互动。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一直备受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艺术家的关注。
绘画是儿童认知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观察幼儿对材料、色彩和笔触的运用,能了解其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这些看似简单的涂鸦实则蕴含丰富的思维逻辑,反映着儿童的成长轨迹。教师要珍视这些童趣作品,通过专业解读搭建理解儿童的桥梁,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Claire Golomb的著作《儿童绘画心理学》[2]为我开启了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儿童绘画的新视角。
阅读这本书后,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涂鸦期儿童的作品毫无意义,但研究表明:马休斯实验证实,这些手势是后期绘画的基础,在建立空间象征体系中起关键作用;凯洛洛总结出20个基本涂鸦单元,揭示无意识涂鸦对绘画的启蒙价值。
手势作为人类早期的表达交流系统,在儿童的生活中非常活跃。艺术创作源于身体感觉,反映个体的意图及身心特征。儿童通过自然发展的表征能力,吸收人类已有的绘画形式与经验。儿童创作的“蝌蚪人”以不同方式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画卷。儿童感知外部世界后会产生表达欲望。但由于语言能力限制,绘画成为他们传达感受的重要方式。成人或许觉得这些作品不够美观,但若以童心理解,就能体会其中的快乐。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画作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内心思考,是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重要窗口。
三、案例:佳佳的绘画世界从此有了色彩
佳佳是个性格开朗的男孩,他独特的莫西干发型、衬衫背带裤配小皮鞋的打扮,远远看去就像个小公子。佳佳自信的气质让老师们十分喜爱,忍不住想要拥抱他。然而,这个看似阳光的男孩却藏着令人意外的另一面。
进入小班后,我逐渐发现佳佳展现出了一些攻击性,他的"小野兽"本性愈发明显——语言活动中总是坐不住,常常惹是生非。沙哑的嗓音让他羞于开口,连儿歌都念得磕磕绊绊。然而,有时他又显得非常安静,尤其是在画画的时候。起初,他的作品完全是涂鸦,无法控制内容,也不知自己要画什么,但佳佳似乎特别认真。
涂鸦是所有绘画语言的基础。在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的著作《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1]我了解到,人类的“原始冲动”表达方式可分为文字和绘画表达,即将内心经历可视化。从佳佳的绘画中,我感受到这一点。
在涂鸦期,与其他孩子五彩缤纷的涂鸦不同,佳佳执着地只使用黑灰两色进行创作,这种独特的色彩选择引起我的特别关注。他的画总是与众不同。我选择不干涉他的创作,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语言进行表达,也不随便更改他的作品或给予示范和批评。
中班阶段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开始形成自己的图形符号系统,并赋予作品具体名称,比如“我的爸爸、妈妈,一条金鱼、狮子”等等。在象征初期,孩子们通常将人画成“蝌蚪人”,他们的观察力只关注事物的主要特点。这个阶段的儿童绘画具有鲜明的自我中心特征,以直觉象征的方式表现事物,虽与真实形态差异较大,却充满独特创意。绘画发展呈现非线性特点:佳佳虽具备模仿能力,却坚持使用灰色基调,偏爱描绘冷血动物(蜥蜴、乌龟、蜘蛛)。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常描述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并伴随攻击性动作,展现出与其他孩子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
佳佳绘画风格沉稳扎实,给人一种敦厚的感觉。在一次画作评讲中,我特意展示并表扬了他画的“爬行动物王国”。看到他眼中闪烁着光芒,我意识到这份认可对他意义重大。此后,他的创作开始突破灰色基调,在动物的画中加入绿草地和温暖的阳光。他特别注重涂色,可以安静地专心涂画很长时间,即使周围的幼儿都在交作品给我,他依然能继续自己的创作。我能感受到,他渴望被认可、追求完美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耐心,以应对挫折。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画作色彩日渐丰富,最终成功走出了"灰色图画期"。
进入大班后,佳佳的绘画能力持续提升,作品内容开始随情绪变化而呈现多样性。他已能围绕主题创作,并与同伴合作完成画作。回忆起佳佳的某个阶段,黑色调与爬行动物是其画作的主要元素。
这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父母经营宠物店,家中满是爬行动物;原本照料他的外婆因照顾新生儿而疏于陪伴。这种被忽视的处境,促使佳佳通过绘画寻求情感补偿与外界关注。
我的思考:
通过佳佳的例子,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学前幼儿在图画中所表现的内容,和他们的言行一样,常常融入了能够触动他们内心的元素和情景。他们下意识地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获得理解和接纳,并在当前的生活阶段中获得支持与放松。
学前儿童的画作向我们传达了他们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思想王国的种种现象。这些画不仅是交流的手段,还架起了成人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身边缺少倾诉对象、朋友或值得信赖的人,儿童们会通过绘制一幅大面积的彩色画来发泄情绪。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即兴发挥,不会遭到任何指责,直观地表达了当时的感觉和心情。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画作,成人们发现了感知和理解儿童信息的新渠道。这些信息反映了幼儿的当前状况、特殊愿望和眼前的矛盾冲突;同时,这些画也揭示了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儿童的图画展现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传递出许多超出一般性解释的内容。学前儿童在作画时,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同时也在作品中留下了思想的记号。
幼儿们通过画作展示了自己,也表达了他们的世界观以及对关系与关联的看法。对于能够理解图画语言的人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联、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都在孩子们的画中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4.
Golom C. 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M]. 2.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