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化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瞿庆静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中心小学 276000

摘要: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识字教学应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传统识字教学仍存在机械记忆、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本文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为切入点,探讨趣味化策略的实际效果,验证其在提升学生识字效率、学习动机及长期记忆留存方面的作用,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趣味化识字教学方案,助力语文课堂提质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化;动画辅助;生活情境

引言: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发展。然而,当前识字教学普遍存在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的困境,导致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趣味化教学通过融入游戏、故事、生活情境等元素,不仅能缓解低龄学生的认知负荷,还能激活其思维潜能,符合儿童“以趣为先”的学习心理。从教育实践角度看,探索趣味化识字策略的创新性与适用性,对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快乐学习”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一、游戏化识字教学法,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采用机械重复的抄写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将游戏元素融入识字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以汉字连连看游戏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套包含常见偏旁部首和基本字形的卡片,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汉字组合。具体实施时,教师先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组获得一套特制的汉字卡片,包含20个偏旁和30个基本字。游戏开始时,教师宣布一个目标汉字,比如“河”,学生需要迅速从卡片中找出“氵”和“可”两个部分进行组合。第一个正确组合的小组获得积分。随着游戏进行,教师可以逐步增加难度,从简单合体字过渡到结构复杂的汉字。对于形声字的学习,通过拆分组合的过程,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构字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游戏化识字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平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识字水平,动态调整游戏难度,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汉字奥秘的兴趣。

二、多媒体动画辅助识字,增强字形记忆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识字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精心设计的多媒体动画能够将静态的汉字转化为动态的视觉形象,帮助学生建立字形与意义的生动联系。以象形字动画演绎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制作成连续的动画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从图画到符号的转变过程。在教学“日”字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太阳的实景图片,然后播放一段动画:圆形的太阳图案逐渐简化,先变成圆圈中加一点的甲骨文,再演变为长方形的篆书,最后定格为现代楷书的“日”字。这个演变过程可以配以适当的解说和背景音乐,营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动画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跟随动画轨迹书写这个字,强化肌肉记忆[1]。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要避免华而不实。动画设计应当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汉字的关键笔画和结构特点,而不是追求复杂的视觉效果。每段动画的时长控制在30秒以内为宜,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在使用动画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每个动画片段的识字目标,并在播放后给予适当的讲解和练习,确保技术手段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记忆保持率。

三、生活情境识字法,促进字词理解与应用

识字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往往只能机械记忆,难以真正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生活情境识字法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接触、理解和运用汉字,从而提高识字效果。例如,在教授与购物相关的字词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模拟一个小超市的情境,将识字教学融入其中。具体操作上,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日常用品的实物或图片,如“苹果”“牛奶”“书包”等,并为每件物品制作对应的价格标签和名称卡片[2]。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顾客和店员两组,让他们在模拟购物过程中使用这些字词。顾客需要根据购物清单(包含目标字词)挑选商品,并向店员询问价格;店员则要认读商品名称和价格,完成交易。例如,学生要正确读出“牛奶——5元”才能完成购买,否则需要重新认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它让识字不再是孤立的记忆任务,而是变成了一种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学生在真实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例如,在学习“买”和“卖”时,学生不仅能区分字形,还能在情境中理解它们的实际用法——“我要买苹果”和“我卖给你苹果”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行为。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引入简单的计算,如“买两瓶牛奶要多少钱?”,既巩固了识字,又锻炼了数学思维,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四、儿歌韵律识字法,强化汉字发音与书写联系

汉字的音、形、义结合是识字教学的重点,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重复读写容易枯燥。儿歌韵律识字法通过朗朗上口的节奏和押韵,帮助学生建立发音与字形的联系,使识字过程更加轻松有趣。例如,在学习带有“扌”(提手旁)的汉字时,教师可以编创一首动作儿歌,让学生在唱诵的同时配合肢体动作,加深记忆。例如,儿歌可以这样设计:“拍拍手,打打球,提提水,摸摸头,捉捉虫,拉拉钩,提手旁的字真有趣!”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儿歌,同时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拍拍手”时实际拍手,“打打球”时做挥拍动作。然后,教师将儿歌中的汉字,拍、打、提、摸、捉、拉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点——都有“扌”旁,并解释这些字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接着,学生一边唱儿歌,一边用手指在空中或桌面上书写这些字,强化字形记忆。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替换儿歌中的动词,如把“拍拍手”改成“挥挥手”,既巩固了已学字词,又拓展了新字。这种方法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形成多感官协同记忆。押韵的歌词和节奏感强的诵读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够降低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唱到“提提水”时,会自然联想到“提”字的写法和意义,而动作的加入则进一步加深了印象。教师应选择结构或偏旁相同的汉字编成儿歌,确保逻辑清晰,同时,歌词要简短押韵,便于学生记忆和传唱。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识字变得生动活泼,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3]。

结语:本文研究发现,趣味化识字策略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字词掌握率,尤其在低年级阶段效果更为突出。游戏化互动、生活化情境等方法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刻板模式,使识字过程更具吸引力和成就感。然而,如何平衡趣味性与系统性、兼顾不同学情差异,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可结合跨学科手段深化研究,推动识字教学从“高效”向“既高效又有趣”的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兴萍.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探究[J].教师博览,2025,(12):40-42.

[2]王春伟,伊哪.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趣味识字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10):64-66.

[3]马银利.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J].读写算,2025,(0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