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王兰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鄂伦春自治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繁荣、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综合性工程。作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核心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驱动农民增收、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但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领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传统农业运营模式僵化、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因此,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路径,对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农业现代化;政策扶持
引言:农业经济管理是针对农业生产各环节经济活动开展的系统性管理工作,涵盖生产组织、产品分配及消费调控等内容,旨在达成既定的农业经济目标。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拓展,其不仅是对农业经济活动的有序规划与科学管控,更是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抓手。管理者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动态和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策略,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生产水平的同步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已成为保障农村经济稳健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支撑。
一、农业经济管理改进措施
1、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农业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是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释放产业潜能的核心路径。首先,需加快构建市场化土地流转体系,通过搭建规范化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服务,涵盖信息发布、交易对接、法律咨询等多个环节,保障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同时,完善土地流转法规制度,明确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其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和技术指导,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型。此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提升农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1]。
2、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科学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升级改造,完善灌溉排水系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抗旱保墒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强化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坡耕地治理等工程措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退化,保护耕地资源。在农业生产技术升级方面,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引进先进农机装备,普及智能化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标准化水平。此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首先,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农业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其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田间指导等方式,提升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应用。此外,推动农业科技与金融、市场深度融合,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形成“研发-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首先,加快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为农户提供精准化信息服务。其次,大力推广智能农业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农业监测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实时监测、精准管理和智能决策,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同时,建设智能农业示范园区,展示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此外,推动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
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
1、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效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也是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石。首先,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引进国际前沿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依据市场需求变化与区域资源禀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完善质量追溯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络,扩大农产品市场覆盖面,提升农业经济活力。
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需从优化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两方面发力。在机构层面,科学规划农业经济管理部门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消除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在制度层面,建立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的管理制度,推动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同时,强化管理监督与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定期检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根据评估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政策措施,使管理体制更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新需求,形成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的管理机制[3]。
3、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革新需从理念、技术与人才三方面突破。首先,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摒弃传统粗放式管理思维,树立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意识,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其次,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流程数据化,提高管理效率与精准度。此外,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引进、在职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同时,推广农业保险产品,构建多层次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风险,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总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需要持续探索与创新。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的经济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丽.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7):119-122.
[2] 胡军.新农村建设与乡镇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优化[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3): 66-67.
[3] 杨俊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家参谋,2022(16): 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