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迈向精准化的高校资助:内在意蕴、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汪梓俊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高校精准资助包括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确立资助标准、精准评估资助效果等。目前,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面临多重困境,需要不断完善贫困认定程序、细化贫困认定标准、持续跟踪贫困资助效果,以此规范资助制度、提高资助信度、提升资助温度。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资助工作;精准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是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2016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对高校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禁止分配资金和名额时搞“一刀切”。在此基础上,2021年财政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通知》,就提高资助的认定精准度、规范直达资金管理、增加资金发放渠道等作出明确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提出,要“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随着中央政策文件的不断出台,资助体系逐渐健全,资助形式不断丰富,资助金额逐年提升,资助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然而,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高校在资助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2023年天津助学金事件、中山大学贫困生炫富等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对相关同学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转向相对贫困[1],精准资助成为顺应我国教育公平现实形势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二、内在意蕴:高校资助精准化的内涵

精准资助是指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提升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最大程度发挥资助的效能[2]。具体而言,精准资助包括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确立资助标准、精准评估资助效果等。

(一)前提: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高校精准资助的前提和基础。当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依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需要通过个人申请、材料证明、系统对比、深入调查、民主评议等途径,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二)关键:精准确立资助标准

精准确立资助标准是高校精准资助的关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别困难三个等级,资助文件对这三类学生的认定给出了明确的参考条件,包括家庭劳动力数量、父母身体状况、家庭收入总额等。

(三)价值:精准评估资助效果

精准评估资助效果是高校精准资助的价值。高校会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函、电话、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及时纠正认定存在偏差或发现困难但未受助、不困难却受助的情况。资助效果不仅包括学生经济条件改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等,也包括资助的宏观社会效应、对资助政策公正性的回应认同等方面[3]。资助效能精准评估既能充分发挥资助的实效性,最大程度体现资助的价值,还能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是对精准资助的最直接评价。

三、实践困境:高校资助精准化的现实困境

(一)贫困对象难以精准识别

目前高校在资助对象的识别过程中存在以下症结。第一,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了解有限。除建档立卡户、脱贫家庭、低保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真实程度有待商榷。贫困认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辅导员难以深入了解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容易停留在申请书和证明材料上。第二,学生的贫困申请真假参半,难以辨别。由于贫困认定和助学金的名额有限,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虚假描述家庭经济状况,尽管提供了贫困证明,但并未如实反映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

(二)贫困标准难以精准量化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贫困认定的依据明确了方向。然而,高校在贫困标准量化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致贫原因多种多样,贫困程度难以精准比较。在学生的贫困认定申请理由中,单亲家庭、劳动力短缺、长辈年迈多病、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意外事件等理由比较常见。然而,在多种致贫原因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贫困程度很难辨别出高低,辅导员和评议小组也很难判断经济状况类似学生的贫困程度,最终导致评议分数差距很小。其次,贫困程度多通过定性确认,量化标准不清晰、不精确。在贫困认定过程中,民主评议小组成员为每位申请者打分时,缺少一个明确的、科学的量化标准,只能依据一个笼统、宽泛的打分范围。由于量化标准不清晰,评议小组成员根据感觉打分,最终导致应评未评等情况出现。

(三)资助效果难以精准评估

资助效果是资助工作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目前,高校在资助效果维度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重资助前,轻资助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一般在9-10月完成,贫困认定和助学金申请工作完成之后,学校对助学金获得者的后续关注和动态监测不够,也缺少对贫困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其次,资助效果评估维度单一。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尚停留在资金资助上,未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有机融合,未做到经济帮扶和思想帮扶相统一,对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对缺乏,资助效果评估维度单一。

四、优化路径:高校资助精准化的发展方向

(一)规范制度:不断完善贫困认定程序

高校可以通过电话访谈、入户调研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坚持“随机抽样”与“普遍覆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走访寝室,观察学生的穿着、日常社交、朋友圈行为等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和节约程度。此外,坚持核查与教育相结合。辅导员需要严格核实学生贫困认定材料的真实性,针对笼统、夸张、重复率高的贫困申请,辅导员需要严格把关,与申请人的室友、朋友了解真实情况。同时,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失信惩戒教育融入到日常思政教育中去,加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

(二)提升信度:坚持细化贫困认定标准

高校应进一步细化贫困等级的划分标准和评议小组的打分标准,将家庭人均收入情况、欠债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医疗费用、患病人数、子女人数、单亲与否、家庭特殊情况等因素作为贫困程度的赋分依据,归纳为不同维度。同时,将生活费金额、食堂消费金额、恩格尔系数、高档消费、电子设备价格等指标作为节俭程度的赋分依据。通过不断归纳维度和细化指标,精确贫困认定的标准,达到精准分辨学生贫困程度的效果。

(三)追求温度:持续跟踪贫困资助效果

高校在资助工作需要破除单纯的经济救助观念,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辅导,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4],开展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促进受资助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打通学校各部门的数据壁垒,依托一卡通等大数据,结合学生食堂消费数据,对部分困难学生实行隐形资助,可参考南京理工大学“暖心饭卡”项目和南京邮电大学的“柚子饭卡”项目,悄悄将暖心送给贫困学生。针对“精神贫穷”的学生,变更传统资助方式,鼓励和要求学生在受助后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唐志文.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育,2021,(11):105-111.

[2] 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08-111.

[3] 杨红波.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4] 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