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与修复技术研究
孔凡明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范各庄矿业分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一、引言
矿井井下电缆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各类设备供电与信号传输的关键任务。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矿井的生产安全与效率。一旦电缆发生故障,不仅会导致设备停机、生产中断,还可能引发火灾、瓦斯爆炸等严重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此,快速、准确地定位电缆故障位置并及时修复,对于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技术研究
(一)传统定位技术
电桥法是一种经典的电缆故障定位方法,其原理基于电缆电阻与长度成正比的关系。通过将故障电缆与正常电缆连接成电桥,调节电桥平衡,根据电桥平衡时的电阻比例关系计算故障点距离。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它对电缆长度有一定要求,且在故障电阻较大或存在高阻接地故障时,电桥难以平衡,导致定位精度降低。在矿井井下复杂环境下,电缆敷设方式多样,电桥法难以适应现场实际需求。低压脉冲反射法利用向电缆发射低压脉冲信号,当脉冲信号遇到故障点或电缆终端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测量发射脉冲与反射脉冲之间的时间差,结合脉冲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计算故障点距离。该方法适用于低阻与开路故障定位,具有操作简便、定位直观等优点。但在定位高阻故障时,反射波信号较弱,难以准确识别,且受电缆绝缘性能、接头质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定位精度可能受到影响。
(二)现代定位技术
行波测距法基于故障行波在电缆中的传播特性进行故障定位,当电缆发生故障时,故障点会产生向电缆两端传播的行波,通过检测行波到达电缆两端的时间差,结合行波传播速度,精确计算故障点位置。该方法定位精度高,不受故障电阻、电缆类型与敷设方式等因素影响,适用于各种类型电缆故障定位。然而,行波测距法对测距装置的采样率与时间分辨率要求较高,设备成本相对较高,且在矿井井下复杂电磁环境下,行波信号易受干扰,需要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智能诊断技术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传感器技术,通过在电缆上安装多个传感器,实时采集电缆的运行参数,如电流、电压、温度等,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电缆故障的早期预警与精准定位。该技术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电缆运行状态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智能化水平与定位准确性。但智能诊断技术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且算法复杂度较高,对硬件设备性能要求严格,在矿井井下实际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技术挑战。
三、矿井井下电缆故障修复技术研究
(一)修复技术分类
冷补修复技术是一种在常温下对电缆故障部位进行修复的方法,其原理是使用专用的冷补材料,如冷补胶、冷补套管等,对电缆绝缘层与护套的破损处进行填充、包裹与密封。冷补修复技术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与加热装置,修复时间短,适用于对电缆临时性修复或紧急抢修。但冷补修复的密封性与绝缘性能相对较差,长期运行后可能出现修复部位老化、开裂等问题,影响电缆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热补修复技术通过加热使电缆修复材料软化并填充到故障部位,然后冷却固化,实现电缆的修复。常用的热补材料有热补胶、热补带等。热补修复技术能够使修复材料与电缆本体紧密结合,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与绝缘性能,修复质量较高。但热补修复需要专用的加热设备,操作相对复杂,修复时间较长,且在加热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与时间,避免对电缆造成二次损伤。当电缆故障发生在接头部位时,需要采用接头修复技术。接头修复技术包括重新制作电缆接头或更换损坏的接头。重新制作电缆接头需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包括电缆预处理、导体连接、绝缘处理、屏蔽与接地处理等步骤,确保接头处的电气性能与机械性能满足要求。接头修复技术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修复质量直接影响电缆的运行可靠性。
(二)修复操作流程
在进行电缆修复前,需根据故障定位结果准确确定故障部位,并对故障部位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要去除电缆表面的污垢、油污与氧化层,露出干净的电缆本体,以保证修复材料与电缆的良好粘结。对于绝缘层破损部位,需将破损部分彻底清除,形成规则的修复面。根据电缆的类型、故障部位与修复要求,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修复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耐腐蚀性与耐老化性。在修复前,需对修复材料进行检查与准备,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并按照说明书进行预处理,如加热软化、裁剪等。按照相应的修复技术要求进行修复施工。在冷补修复中,将冷补材料均匀填充到故障部位,并包裹严密,在热补修复中,使用加热设备对修复部位进行加热,使热补材料充分软化并填充,然后冷却固化。在接头修复中,严格按照接头制作工艺进行操作,确保各步骤符合标准。修复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对电缆造成二次损伤。修复完成后,需对修复部位进行质量检测。检测内容包括绝缘电阻测试、耐压试验、外观检查等。绝缘电阻测试用于检测修复部位的绝缘性能是否满足要求,耐压试验用于检验修复部位在规定电压下的耐压能力,外观检查主要查看修复部位是否存在气泡、裂纹、密封不良等缺陷。只有通过质量检测,修复后的电缆才能投入使用。
四、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与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与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与修复技术将朝着智能化与自动化方向发展。未来,智能诊断系统将更加完善,能够实时监测电缆运行状态,自动识别故障类型与位置,并给出修复建议。同时,自动化修复设备将逐步应用于矿井井下,实现电缆故障的自动修复,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修复效率与质量。
(二)集成化与多功能化发展
为了提高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处理的效率与便捷性,故障定位与修复技术将向集成化与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未来的设备将集成多种定位与修复功能于一体,一台设备即可完成故障定位、诊断与修复操作。设备还将具备数据存储、分析与传输功能,能够实时将电缆运行数据与故障信息上传至地面监控中心,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
(三)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与修复技术也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修复材料将朝着无污染、可降解的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在修复过程中将采用更加节能、高效的工艺与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五、结束语
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与修复技术对于保障矿井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本文对传统与现代故障定位技术以及多种修复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应用与优缺点。同时,对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与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与修复技术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多功能化、绿色环保化,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相关科研人员与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与修复技术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明浩 . 矿井电缆故障智能定位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J]. 煤炭科学技术 ,2023,51(07):235-244.
[2] 赵宇轩 .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矿井井下电缆故障定位方法 [J]. 工矿自动化 ,2022,48(03):102-109.
[3] 孙启航 . 矿井电缆故障修复新材料与工艺研究及应用 [J]. 煤矿安全 ,2021,52(08):156-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