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美术资源在小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

颜红玲 陈海娟

灵山县文利镇马达小学 535428

一、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将非遗美术资源引入小学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能在学生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使其深刻认识和传承本土文化。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为小学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二、灵山县非遗美术资源概述

(一)灵山烟墩大鼓制作技艺

烟墩大鼓是灵山县烟墩镇特有的民间传统大鼓,其制作工艺独特。鼓身一般选用优质的樟木或楠木,经过多道工序制成。鼓面蒙以牛皮,通过特殊的绷紧工艺,使鼓音雄浑响亮。制作大鼓的过程中,涉及到木工、皮革加工等多种传统技艺,体现了当地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二)灵山竹编技艺

灵山竹编源远流长,工艺水平堪称一绝。艺人通常选用本地生长、竹节长且竹壁厚实的优质竹子。首先进行破竹,将竹子精准劈开;接着仔细去节,保证竹材表面平整;随后分层、刮青,褪去竹子外层青皮,留下柔韧内层;再经拉丝工序,把竹子加工成粗细均匀、光滑柔韧的竹丝。在编织阶段,艺人巧妙运用挑一压一、挑二压二、绞丝等丰富技法,将竹丝交织组合,精心编制出各式各样的竹编作品,如造型精巧的竹篮、实用的竹篓,以及纹理美观的竹席等。这些作品造型灵动多变,图案细腻精美,既满足了日常使用需求,又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三、非遗美术资源融入小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文化认同感

通过将灵山县的非遗美术资源融入小学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二)提升艺术素养

非遗美术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如色彩搭配、造型设计、工艺技巧等。学生在接触和学习这些非遗美术资源的过程中,可以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三)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非遗美术资源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在小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非遗美术资源进行探索和实践,鼓励学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四、非遗美术资源在小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课程整合,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① 美术课程融合: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将灵山烟墩大鼓制作技艺和竹编技艺等非遗美术资源纳入教学内容。例如,在绘画课程中,让学生以烟墩大鼓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学习大鼓的造型和色彩特点;在手工课程中,组织学生尝试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小型的烟墩大鼓模型或进行竹编基础技法的学习。 ② 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开展以灵山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烟墩大鼓制作工坊和竹编工艺厂,让学生亲身观察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与工匠进行交流,了解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和历史。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式学习,如设计并制作一个以竹编为元素的校园装饰品,在实践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③ 跨学科融合:将非遗美术资源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撰写关于灵山非遗文化的作文,讲述自己参观非遗工坊的经历和感受;在历史教学中,介绍灵山县非遗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在地理教学中,探讨灵山县的地理环境对当地非遗文化形成的影响。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①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灵山县非遗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授竹编技艺时,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竹编工作室的场景,摆放各种竹编工具和成品,播放竹编制作的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竹编艺人的工作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 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非遗技艺。组织学生参加烟墩大鼓制作和竹编制作的工作坊,让学生在工匠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尝试制作烟墩大鼓的鼓身或编制一个简单的竹编小物件。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非遗技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提高学习效果。 ③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灵山县非遗美术资源的丰富内容。制作精美的 PPT、视频等教学资料,向学生介绍烟墩大鼓的制作过程、竹编作品的精美图案和创意设计等。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师资培养,提升教师能力

① 专业培训:学校组织教师参加非遗美术资源相关的专业培训,邀请灵山县当地的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为教师授课,让教师系统地学习烟墩大鼓制作技艺、竹编技艺等非遗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② 实践学习:安排教师到非遗工坊、文化场馆等地进行实践学习,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了解最新的非遗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非遗美术资源提供支持。 ③ 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类非遗教育教学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与其他地区的教师分享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资源开发,丰富教学素材

① 编写校本教材:组织教师和非遗专家共同编写以灵山县非遗美术资源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应包括灵山烟墩大鼓制作技艺、竹编技艺等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特点、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配以丰富的图片、案例和实践活动设计,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②建立资源库:学校建立灵山县非遗美术资源库,收集整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文字资料等。资源库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向师生开放,方便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查阅和使用,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③ 创作教学作品: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与灵山县非遗文化相关的教学作品,如绘画、手工、摄影、短视频等。这些作品可以在学校展览、文化活动中展示,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素材,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对非遗文化的热爱。

五、结论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将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的非遗美术资源创新应用于小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和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策略,可以有效地将非遗美术资源融入小学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灵山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非遗美术资源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陶芳.UbD 理念下非遗文化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中的设计分析[J]. 三角洲 ,2025,(08):225-227.

[2] 徐贞华 .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分析 [J]. 参花 ,2025,(06):162-164.

[3] 张樵鹤. 智能时代的手工艺研究:2024 年度中国工艺美术与“非遗”设计及其数字化传承研究综述 [J]. 创意与设计 ,2025,(0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