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史淑娟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武桥镇弥陀寺小学233336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富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小学语文教材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载道功能。本研究重点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并指出编写教材时有待改进的地方,希望通过诠释传统文化教育作用以促发提高小学生语文课程质量和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文化传承;教材设计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是小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也对小学生传统观念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以及古诗文都向学生传递着我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从而使学生在内心确立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认知。笔者主要就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价值,以及对小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起到的作用进行阐述。
1、传统故事和寓言的教育功能
小学生对故事的接触大多从长辈阅读的故事中开始,尤其是经典的传统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和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中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含义、道德理念等,对孩子早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类故事往往通过精炼的描述、鲜明的人物和生动的情节来吸引小学生读者,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教育熏陶,故事中蕴含的善知、善良和坚韧等美德会潜移默化地在小学生的脑海中扎根,为其自身品质修养的形成埋下伏笔;另外,故事中隐含着的善恶、忠诚、胆怯、义行等各种复杂的情感和行为也在具体的情节中一一展现,使小学生看懂故事的同时不仅获得了语言知识,掌握了故事情节,而且在自身心灵的发展上对故事人物的选择进行思考,从而建立起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因此,古时故事在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兼具开智启蒙的作用和帮助小学生认清自我,了解他人和社会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2.1 语言能力的提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2.1.1 传统文化元素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学要素被纳入小学校的校本课程中,不是为了介绍一些文化信息,而是为语言能力的习得提供了强助力。大量的古诗词、民间传说和成语典故因语言精练、富有表现力及有较强的想象空间,成为语言学习的宝贵资源。例如,阅读和诵读《静夜思》等诗歌,或背诵《春晓》等等,小学生除了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外,从反复的朗读中将语言中常见的对称、押韵等语言策略熟练地运用上。与此同时,那些古代的文人雅士留下的精彩历史背景也让小学生从语言中学到的不仅仅只是语法规则,而是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语言学习由单纯地积累单词和短语上升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2.1.2 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语言表达的结合
有效把握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及各个角度可以有助于小学生对语言的表现能力和语言的表现形式的掌握,例如在朗读《论语》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儒文化理念的掌握,然后通过准确的语言来对《论语》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传递,这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感悟和体验,也可丰富小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思考表达能力。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保障小学生在对语言进行记忆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通过更加深邃和具有哲理的语言帮助小学生完成思想的传递,还可以使得小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的对话中,语言的形态表现更加生动形象,全方位地体现了对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知识与能力。
2.2 道德素养的培养
2.2.1 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品德
传统并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承传,而具有道德教化的根源作用。通过让小学学生学习古代的诗词典籍、警言俗训等,对孩子的品格进行有效的塑造。比如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仁礼的指导,又是行善的准则。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孩子们的心灵逐渐内化这种传统美德,懂得敬人之物,礼待他人,诚信相待等等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此时,传统文化就发挥着其独有的熏陶作用,引导孩子在平时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将道德内化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
2.2.2 传统文化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
传统价值体系中的伦理规范和生活准则,为学生带来清晰的规则向导,通过阅读诗词以及历史故事,体会到其中对敬长、孝亲、诚信等品性高度认同。以学习《弟子规》为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阅读认识孝道的意义,而且能将对孝道的认同融入到与父母及长辈等的生活交往中。另外,传统中也强调社会责任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团体生活的相互支撑、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言必信行必果,内外皆修。
2.3 历史与文化认同感的建立
2.3.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们借助教育传统习俗了解更多和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了解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珍爱中国的深厚渊源。如此能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尊严。例如《大禹治水》、《精忠报国》等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艰苦抗争的历史,更让学生充满对祖国的感情和敬意。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并且可以在内心树立起文化归属感,这样的文化归属感便在学生心中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在面对其他国家时可以自信地展示中国文化,而且继承发扬民族精神。
2.3.2 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学生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树立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有可能会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本土文化的淡化或者忽略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融入较多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抵抗世界文化的冲击。另外,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学生必须要学会跨越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交流。中国文化教育可以给学生本身一个看待世界、认知本民族的文化的能力和信心,使他们在面对各种文化的交锋中可以实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自然结合。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小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审美,通过学习传统知识去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今后更好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张强; 李华.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5): 40-42.
[2] 王杰; 刘明.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与创新研究[J]. 小学教育研究, 2022(8): 32-35.
[3] 李娜; 张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分析[J]. 语文教育与研究, 2023(7):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