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起重设备安装精度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
熊常喜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范各庄矿业分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一、引言
井下起重设备承担着井下物料吊运、设备安装与检修等关键任务,其安装精度直接关系到设备运行效率、能耗水平及使用寿命。在煤矿井下复杂工况中,设备需适应高湿度、高粉尘及有限空间等环境,若安装精度不足,易引发设备振动、机械磨损加剧等问题,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因此,研究井下起重设备安装精度控制方法,对提升地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井下起重设备安装精度控制的核心要素
2.1 基础施工精度控制
基础施工是井下起重设备安装的基石,其平整度、水平度及预埋件位置精度直接影响设备稳定性。首先,需对基础表面进行严格验收,确保无裂缝、空洞等缺陷,并对地脚螺栓进行清洁处理,避免杂质影响固定效果。其次,依据设计图纸实施基础放线,采用水准仪等仪器校准设备标高,确保安装基准的准确性。如在某煤矿井下主提升机房安装中,通过激光测距仪对基础平面进行三维扫描,发现局部高差超过 5mm 后立即返工,最终实现基础平面度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此外,基础混凝土强度需达到设计标准的 120% 以上,并预留足够的养护时间,以避免后期沉降导致设备变形。
2.2 关键部件装配精度控制
关键部件的装配精度是井下起重设备性能的核心保障,需重点关注传动部件、支撑结构及电气系统的安装工艺。在传动部件装配中,齿轮啮合间隙需控制在 0.15-0.25mm 范围内,且需通过红丹粉着色法检测接触斑点,确保接触面积不低于 75% 。支撑结构方面,主梁直线度误差需小于1/1000,且需采用经纬仪进行多点校准,避免因结构变形导致设备运行卡滞。电气系统安装中,需对电缆敷设路径进行优化设计,避免信号干扰,并对电机接线端子进行扭矩校验,确保接触电阻小于 0.01Ω 。如某井下起重机安装中,通过引入激光跟踪仪对主梁进行动态监测,发现局部弯曲变形后及时调整支撑位置,最终实现主梁直线度误差控制在 0.5mm/m 以内。
2.3 动态调试与精度校准
动态调试是验证安装精度的关键环节,需通过空载、静载及动载试验全面检测设备性能。空载试验中,需检查各机构运转方向是否与操纵指令一致,制动器响应时间需小于 0.3 秒,且限位开关动作灵敏度需达到100% 。静载试验中,起重量需达到额定载荷的 125% ,并持续运行1 小时,期间需监测主梁挠度变化,确保不超过跨度的 1/700 。动载试验则需模拟实际工况,通过变频调速系统对起升速度进行动态调节,检验设备在加速度变化下的稳定性。如某井下双梁起重机调试中,通过加速度传感器监测起升过程中的振动加速度,发现某点振动超标后调整钢丝绳预紧力,最终实现振动加速度控制在0.5g 以内。
三、井下起重设备安装精度控制的技术优化路径
3.1 标准化作业流程的建立
标准化作业流程是确保井下起重设备安装精度的关键前提,需从人员培训、工具管理、工艺文件编制三个维度协同推进。人员培训上,定期组织安装人员参与专业技能考核,尤其重视其对《起重机械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行业标准的掌握情况,以考促学提升专业素养。工具管理环节,建立完善的工具台账,针对激光测距仪、扭矩扳手等精密仪器开展定期校准,严格把控测量误差,确保其小于 0.5% ,为安装精度提供可靠测量保障。工艺文件编制时,细化安装步骤,明确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要点,如在主梁吊装这一关键环节,清晰标注吊点位置、钢丝绳夹角等参数,并要求安装人员签字确认,强化责任追溯。通过这三方面举措,可有效规范安装作业,提升安装精度与质量。
3.2 数字化监测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监测技术可实现对安装精度的实时反馈,需重点推广激光跟踪仪、三维扫描仪等设备。激光跟踪仪可实现毫米级精度测量,适用于主梁、端梁等大型结构的空间定位。三维扫描仪则可快速生成设备点云模型,通过与设计模型比对,自动识别安装偏差。如某井下起重机安装中,通过三维扫描仪发现主梁与端梁连接处存在 3mm 错位,立即调整连接板加工尺寸,避免了返工。此外,还可引入物联网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测,例如通过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主梁振动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潜在故障。
3.3 多维度精度校准方法的探索
多维度精度校准对保障井下起重设备安装质量至关重要,需综合考量设备空间位置、力学性能及电气参数,并构建校准矩阵模型。空间位置校准环节,借助全站仪对设备实施六自由度精准定位,严格把控各部件相对位置误差,确保其小于 lmm, ,保障设备空间布局的准确性。力学性能校准中,运用液压加载系统对主梁开展应力测试,以验证其承载能力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保证设备结构稳固。电气参数校准则需对电机绝缘电阻、接地电阻等逐一检测,筑牢电气系统安全防线。以某井下电动葫芦安装为例,依托校准矩阵模型发现起升电机功率因数偏低问题,经调整电容参数,成功将功率因数提升至0.9 以上,凸显了多维度精度校准的实用价值。
四、井下起重设备安装精度控制的挑战与对策
4.1 复杂工况下的适应性挑战
井下高温、高湿及粉尘的恶劣环境,给设备安装精度带来极大挑战,需从材料选型和防护工艺双维度着手优化。材料选型上,优先采用耐腐蚀、耐高温的合金钢,如主梁选用 Q345qD 桥梁钢,其屈服强度达 345MPa 且低温韧性佳,可适应复杂工况。防护工艺方面,对电气柜、减速机等关键部件做好密封,如采用 IP65 防护等级接线盒,有效隔绝粉尘。引入自润滑轴承,利用其自身润滑特性,降低因润滑不充分产生的部件磨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障安装精度与设备在井下环境长期稳定运行,减少维护成本与故障风险。
4.2 安装空间受限的应对策略
井下有限空间严重制约设备吊装与组装工作,需从优化安装工艺和引入模块化设计两方面加以改进。安装工艺优化上,采取分段吊装与现场组接的方法,如把主梁拆分成两段进行吊装,再通过高强度螺栓完成连接,巧妙化解空间不足难题。模块化设计方面,将电机、减速机等部件集成整合为独立模块,此举大幅减少了现场安装任务量。以某井下单梁起重机为例,应用模块化设计后成效显著,安装时间大幅缩短 30% ,安装精度也得到显著提升,提高了 15% 。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井下设备安装效率与质量,为井下作业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结束语
井下起重设备安装精度控制是系统性工程,贯穿基础施工、关键部件装配与动态调试全流程,各环节紧密关联、相互影响,任何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问题。为此,需采取多举措保障: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规范操作细节,确保安装步骤统一规范。运用数字化监测技术,实时采集安装数据,精准把控精度偏差。开展多维度精度校准,从空间定位到电气性能全方位检测。这些手段协同发力,可有效提升设备安装质量,减少因安装误差导致的故障,降低后期运维成本。展望未来,智能传感器、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持续突破,将推动安装精度控制迈向自动化、智能化,为地下工程安全生产筑牢坚实技术根基。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 , 李建华 , 赵明辉 . 煤矿井下起重设备安装精度控制技术研究 [J]. 矿山机械 ,2022,50(07):34-38.
[2] 刘晓东 , 陈刚 , 周伟 . 数字化监测技术在井下起重设备安装中的应用 [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1,50(05):112-116.
[3] 孙海涛 , 杨立新 , 吴振华 . 井下复杂工况下起重设备安装精度保障策略 [J]. 机械工程学报 ,2020,56(15):21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