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生动课堂”助力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基于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实践探索

作者

田会平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小学 443500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维度(王安国,2022)。“歌唱是音乐学习的基石”。我国新课标将“表现”领域列为音乐课程重要内容,要求 1-2 年级学生“能采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嗓音完整演唱歌曲”。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将抽象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我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指导,结合人音版教材典型案例,探究在小学音乐歌唱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快乐聆听 激发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短,但对游戏、故事和肢体动作兴趣浓厚。传统的“安静聆听”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如何在将聆听转化为主动参与的活动,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比如,在欣赏《彼得与狼》时,教师用布偶或图片介绍角色(如小鸟代表长笛),让孩子边听边联想情节。“故事化聆听”让学生通过角色和情节“捕捉”音乐元素,提升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 聆听《动物狂欢节》时,我设计了简单动作——听到“大象”片段时请孩子们模仿大象的沉重步伐,“鱼儿”片段用手臂波浪式的摆动。“肢体律动辅助”通过身体动作感知音乐形象,释放能量,又避免了孩子们分神。

再如,欣赏《四季·春》时,分发彩笔和纸,让孩子画出“听到的颜色”。快节奏段落可用红色线条,舒缓段落用蓝色。“绘画与色彩联想”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输出,深化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聆听《玩具兵进行曲》后,用“听音抢答”游戏提问:“刚才的音乐是士兵在走路还是跳舞?为什么?” “趣味问答游戏”竞争机制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训练有目的的聆听。

通过上述方法,班级 90% 的学生能在 3 分钟内进入聆听状态,且课后能主动描述音乐特征。我们在开展活动时要需要注意每个活动不超过 5分钟,避免孩子们疲劳。总之调动孩子们的听觉、视觉、动觉,孩子们的兴趣更高,聆听效果效果更佳。 快乐聆听的核心是“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设计,低年级学生不仅能享受音乐,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音乐素养。

二、愉快学唱 入情入境

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和表现,长时间重复学唱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如何将学唱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帮助他们准确掌握旋律和歌词,是教学的关键。

学唱《两只老虎》时,我采用“接龙唱法”,教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并逐步加快速度,变成“音乐闯关游戏”。“游戏化练唱”减少了机械重复,增强趣味性,同时训练了孩子们的节奏感和反应能力。学唱《小星星》时,让学生分组扮演“星星”“月亮”“云朵”,边唱边做动作(如双手张开闪烁、摇摆身体等)。“角色扮演唱法”通过角色代入,增强记忆点,让学唱更自然流畅。还可以用用图画或符号表示歌词,如《小毛驴》中画“山坡”“驴子”“摔倒”的简笔画,边指图边唱。“图谱辅助记忆”从视觉上辅助孩子,降低了记忆难度,特别适合识字量少的学生。 还可以声音的强弱为切入点进行学唱,如: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贯穿其中,从小蜜蜂--- 小猫---- 狮子,孩子们放松了心情,也愉快的学会了歌曲。学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时,每唱一句配合一个动作(拍手、跺脚、转圈等)。 通过肢体动作强化节奏感,避免孩子们呆板站立演唱。再如学会《小青蛙》后,引导学生改编歌词,如“小青蛙,呱呱呱,跳到公园吃西瓜”。激发创造力,增强对歌曲结构的理解,同时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课堂实践, 90% 的学生能够自信、准确地演唱课堂所学歌曲,而且能够主动要求表演。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减少歌词量,先跟唱旋律。不苛求孩子们有完美音准,老师多以掌声、贴纸奖励增强孩子们的信心。 愉快学唱的关键在于“玩中学 学中玩”。通过游戏、动作、视觉化和创意改编,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掌握歌曲,并且爱上音乐课。

三、理解作品 以德育人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音乐作为情感艺术,其德育功能往往被忽视。如何通过音乐作品的自然浸润,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是值得探索的教学方向。

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重点突出“反哺报恩”的孝道主题。先让学生观察乌鸦母子互动的视频,再学唱歌曲。 90% 的学生能准确描述“小乌鸦如何照顾妈妈”,并联系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欣赏《劳动最光荣》时,设计“音乐剧表演”:分组扮演小蜜蜂、小喜鹊等角色,通过动作表现勤劳与懒惰的对比。角色代入使学生深刻理解“幸福要靠劳动创造”的道理。聆听《我的祖国》后,引导学生用彩笔画出“听到的祖国美景”,并分享“我为祖国可以做的小事”。将抽象爱国情怀具象化,学生提出“爱护环境 "" 帮助同学”等具体行动。学唱《好朋友》后,开展“如果是你”情景讨论:当朋友犯错时,应该包庇还是帮助改正?通过音乐中的友谊主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能力。

音乐德育贵在“润物无声”。通过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等)自然引发情感共鸣, 避免了说教。当《小蚂蚁搬米》的团结精神通过律动被感知,当《对不起没关系》的宽容主题通过角色扮演被理解,德育目标便在艺术的熏陶中自然达成。这种“以美储善”的教育方式,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又实现了艺术与德育的有机统一。

核心素养,初听,感觉这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词!感觉遥远和茫然。细思,核心素养落实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工作中,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让“生动课堂”助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倪婷. 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设计—-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 , 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