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专融合”:研究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熔接”机制探究

作者

林涛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 “十四五” 规划》强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但实际培养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常呈“两张皮”状态,思政教育侧重意识形态灌输,专业教育聚焦知识技能传授,两者缺乏有机融合,制约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与职业发展。

现有关于两者融合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思政微观层面或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身中观层面,对以主题工作站为载体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主题工作站为切入点,构建 “熔接” 机制理论框架,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新视角。另一方面,本研究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助力推动两者在实践中深度融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二、“红与专”脱节的现状分析

1. 目标设定。思政教育目标往往具有强意识形态导向性,专业教育目标侧重专业素养提升,两者缺乏衔接整合,难以形成统一育人导向,影响研究生学习积极性。

2. 内容层面。专业课程对思政元素挖掘融入不足,思政课程脱离专业实际,内容空洞抽象,两者分离,无法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3. 教育主体。导师多关注专业科研指导,对思政教育关注不够;辅导员负责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因缺乏专业背景,在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困难。这种主体分散脱节,影响教育效果。

以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传统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较少涉及国家战略与社会价值内容,思政课程和活动中,研究生也难以结合专业知识,导致“红与专”分离。

三、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围绕两者融合开展多方面研究。何学欢和李琬琼(2024)以旅游地理与环境课程为例,提出基于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张玉芝等(2024)以地质学科为例,通过设置 “又红又专”实习课程推动两者在实践教学环节融合;阮素梅和查海峰(2024)探讨了多元融合方式及政策保障建议。协同育人方面,任玥(2021)探讨了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张佳和张强军(2021)对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构建协同平台、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

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课程教学或管理层面,缺乏对实践平台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以研究生主题工作站这一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为切入点,探究“熔接”机制,弥补现有研究不足。

四、主题工作站模式的“熔接”实践:以某高校“美好生活”主题工作站为例

某高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围绕“美好生活”主题设立多个研究生主题工作站,其中“旅游振兴乡村”“旅游助盲”“与中国旅游一起成长”三个工作站在“红与专”“熔接”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1.“旅游振兴乡村”工作站:在乡村实践中熔接家国情怀与规划能力

该工作站以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为核心使命,整合校内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校外实务导师等资源,组建多元化指导团队,选拔旅游管理、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生组成实践团队。在“熔接”路径上,创新课程设置,将《全域旅游与绿色供应链》打造成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中融入国家战略,实现课程内容深度融合。

该工作站注重科研与“红专融合”结合,依托校级创新团队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引导研究生从思政角度分析乡村振兴中的青年责任,使专业研究与价值引领统一。先后组织研究生深入 30 余个乡村开展实践活动,实地调研并编制旅游规划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结合。

工作站实践成果丰硕,多篇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名研究生获得了省级荣誉。

2.“旅游助盲”工作站:在公益服务中熔接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

该工作站以促进社会公平、关爱视障群体为目标,采用“1(平台)+1 (合作对象)+N(志愿者)”创新模式,依托学校资源搭建服务平台,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吸引了 85% 的研究生参与,先后开展百余次活动,获得了媒体的广泛报道,相关助盲旅游志愿服务项目还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研究生专业技能和价值观认知均得到了提升。

“熔接”实践中,该工作站在专业服务中融入思政教育,研究生设计旅游路线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平等权”等法治内涵,在陪同视障者出游中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反哺专业创新,研究生发现视障者旅游信息获取困难后,融入“技术向善”理念,开发“志愿旅游助盲小程序”。基于该工作站实践,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了10 余篇助盲旅游相关研究成果。

3.“与中国旅游一起成长”工作站:在国际交流中熔接家国认同与专业视野

该工作站面向来华留学生,旨在促进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由具有国际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人,联合多方导师提供指导,通过“实践基地+ 学科竞赛 + 志愿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机会。

“熔接”路径上,组织留学生到中国旅游胜地和文化遗址实地调研,引导其对比分析,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对中国文化和发展道路的认同。鼓励留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加深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拓宽专业视野,强化家国认同。组织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使其体验中国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感受“民生为本”理念,增进与中国民众的了解和友谊,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基于该工作站实践,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理解显著提升,多名留学生获“世界公民”奖学金,体现了工作站的积极成效。

五、“红与专”熔接机制的理论构建

基于某高校主题工作站实践经验,本研究构建包括目标协同、主体联动、路径融合、保障支撑四个维度的“红与专”熔接机制理论框架。

1. 目标协同:锚定“明大德、修私德、精术业、合知行”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总体目标,细化为“明大德”“修私德”“精术业”“合知行”四个具体目标。

四目标相互关联支撑,如“旅游振兴乡村”工作站中,研究生编制规划方案(精术业)以乡村振兴政策(明大德)为指导,考虑村民利益需求(修私德),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合知行)确保方案科学可行。明确目标体系,助力研究生实现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

2. 主体联动:构建“专业教师 + 思政教师 + 校外导师 + 学生”协同网络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网络。专业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以专业语言阐述思政价值;思政教师引导研究生从思政理论高度分析理解专业实践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校外导师提供实践场景和经验,传递行业信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结合思政理念与专业知识。如“旅游助盲”工作站中,专业教师指导设计路线,思政教师组织专题讨论,实务导师协调资源,研究生参与服务方案策划实施,形成协同育人局面。

3. 路径融合:实现“课程- 实践- 科研”三维贯通

路径融合是“红与专”熔接的关键,通过课程、实践、科研三维贯通构建全方位育人路径。

(1)课程融合:开发“思政 + 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隐性思政资源,将国家战略等要素转化为具象教学内容,如“旅游振兴乡村”工作站的相关课程示范项目。

(2)实践融合:紧扣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设计实践场景,为研究生提供“用专业能力践行思政要求”的机会,如“旅游助盲”工作站中,研究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并深化价值认知。

(3)科研融合:引导研究生立足国家战略与民生议题选题,从专业视角回应时代命题,如“旅游振兴乡村”工作站的相关研究,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科研思维与思政认知同频共振。

4. 保障支撑:构筑“制度- 资源- 评价- 反馈”四维保障体系保障支撑体系涵盖制度建设、资源供给、评价激励与动态反馈四个层面,形成闭环保障链条。

(1)制度保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协同育人章程,建立工作站准入与退出机制,确保“红专融合”有章可循。

(2)资源保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共建实践平台,开展师资培训赋能,为“红专融合”实践提供支撑。

(3)评价激励:将“红专融合”成效纳入学生、教师考核体系,对优秀工作站给予表彰与资源倾斜,调动各方积极性。

(4)动态反馈:通过多主体反馈渠道收集信息,定期评估调整,推广成果与迭代经验,形成良性循环,保障机制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何学欢 , 李琬琼 . 基于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探讨——以旅游地理与环境课程为例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3):221-223.

[2] 张玉芝 , 王岳军 , 钱鑫等 . 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新途径——以地质学科为例 [J]. 中国地质教育 ,2024,33(2):28- 33.

[3] 阮素梅, 查海峰. 研究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多元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21(3):144- 147.

[4] 任玥 .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探究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4(4):132- 133,136.

[5] 张佳 , 张强军 .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1):22- 28.

项目名称:2024 年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 红与专” - -研究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 熔接” 机制探究(项目编号:Y 202456006)

2023 年研究生思政工作课题 (项目编号:3100JY N4118001G-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