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面向多域作战的情报侦察体系发展研究

作者

吴耕锐 于力 薄鸟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1 引言

情报侦察(Intelligence Reconnaissance, IR)是获取、处理并利用对手信息以形成决策优势的军事活动,其效能直接决定战争胜负。传统侦察以单一平台为主,受限于载荷、距离和电磁暴露,难以满足分布式、非接触、高时效的现代战争需求。俄乌冲突、叙利亚战争等案例显示,多源异构情报的实时融合与智能分析已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本文聚焦“如何构建面向多域作战的情报侦察体系”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理论、技术与应用一体化研究。

2 情报侦察的概念界定与能力模型

2.1 概念界定

本文采用美国参联会JP 2-0 定义并做拓展:情报侦察是“通过人力、技术、公开或隐蔽手段,持续采集、处理并分发关于敌能力、意图及环境的信息,以支撑战略决策、战役规划和战术行动”。其外延覆盖航天、航空、海上、水下、网络与认知六大物理域及信息域。

2.2 “感知 - 理解- 预测”三级能力模型

感知层(Sense):通过雷达、光电、声学、电子、网络嗅探等手段获取原始信号;

理解层(Understand):运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复杂网络分析等技术将原始信号转化为高阶情报;

预测层(Predict):基于数字孪生、强化学习推演对手行动轨迹,实现超前决策。

该模型以数据- 信息- 知识- 智慧(DIKW)层次理论为逻辑底座,通过逐层抽象减少不确定性,提升指挥员认知效率。

3 技术演进与多域侦察维度

3.1 航空侦察:由“胶片”到“智能云”

20 世纪 60 年代 U-2 侦察机以光学胶片为核心,时效以天计;进入 21 世纪,光电 / 红外 / 合成孔径雷达(SAR)一体化吊舱支持实时传输,分辨率优于 0.1m ,并可通过机载GPU 进行边缘计算,实现“采- 传-算”一体。

3.2 航天侦察:从“可见光”到“多谱段”

商业遥感星座(如 PlanetScope、Jilin-1)实现全球每日重访,多谱段 / 高光谱成像使伪装识别成为可能;低轨巨型星座(Starlink、Blackjack)具备潜在电子侦察能力,可对全球电磁频谱进行“被动成像”。

3.3 海上侦察:无人艇(USV)与水下潜航器(UUV)协同

USV 利用水面通信优势,充当通信中继与电子诱饵;UUV 则以隐蔽性见长,执行海底光缆窃听、港口渗透等任务。蜂群算法支撑的“跨介质协同”成为研究热点。

3.4 网络侦察:从“漏洞利用”到“认知战”

利用生成式 AI 构建“深伪”社交媒体账号,可在 72 小时内发起认知塑造行动;区块链取证技术则提升网络溯源能力,实现“攻击-溯源-反制”闭环。

3.5 认知侦察:脑机接口与情绪计算

DARPA“N³”项目通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读取认知负荷,评估指挥员决策压力;情绪计算技术可通过微表情识别判断敌方谈判人员心理状态,为认知域作战提供量化指标。

4 面向多域作战的情报侦察体系架构

4.1 总体框架

本文提出“云- 边- 端- 链”四层架构:

云:依托国防云构建多域大数据湖,提供 AI 训练、数字孪生与情报产品分发;

边:在战区设置边缘节点,实现敏感数据本地化处理,降低回传时延;

端:天基、空基、海基、陆基、网基平台作为“神经末梢”,完成原始数据采集;

链:采用量子密钥分发、区块链防篡改技术构建安全数据链,确保端到端可信。

4.2 关键技术

(1)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采用时空对齐、语义对齐、不确定度建模三元组方法,解决“同目标、多表述”难题;

(2)小样本目标识别:基于迁移学习与生成对抗网络,在样本不足条件下实现 85% 以上识别率;

(3)实时任务规划:将侦察任务抽象为“多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采用深度强化学习实现动态航迹规划,比传统A 算法节省燃料 22% ;

(4)数字孪生战场:构建红蓝双方装备、环境、行为的高保真模型,支持“百万秒级”并行推演,用于评估侦察方案效能。

4.3 情报流程

OODA 3.0:Observe(全域感知) $$ Orient(跨域关联) ∣ Decide(预测决策) Act (精准打击)。其中“Orient”环节引入知识图谱技术,将目标实体、事件、关系映射为超图,支持秒级复杂查询。

5 案例研究:高超音速战争情报侦察

5.1 场景设定

红方部署滑翔 - 高超音速导弹(HGV),平均速度 6-8Ma ,机动过载>10 g;蓝方需在助推段、滑翔段、末段分别实施侦察与拦截。

5.2 体系部署

天基:低轨红外预警星座(6 颗卫星,轨道高度 500km )提供助推段探测;

空基:无人侦察机(如 RQ-180)搭载多基 SAR,利用多视角回波实现滑翔段精确定位;

海基:宙斯盾舰 AN/SPY-6 雷达与 UUV 声学阵列构成“跨介质”跟踪链;

网基:通过入侵对手测控链路,注入虚假GPS 信号诱导HGV 偏航。

5.3 效能评估

仿真实验显示,体系可将“发现 - 定位 - 跟踪 - 拦截”闭环时间由传统 600 s 压缩至 230 s,拦截概率由 42% 提升至 71% ,满足对高超音速目标的作战需求。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构建了面向多域作战的情报侦察体系,主要贡献包括:

(1)提出“感知 - 理解 - 预测”三级模型,为情报流程提供可操作框架;

(2)设计“云 - 边 - 端 - 链”四层架构,实现侦察资源的弹性调度与安全共享;

(3)以高超音速战争为案例,验证体系可将情报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

未来工作将聚焦量子传感、太赫兹通信、类脑芯片等颠覆性技术,探索“零延迟”情报侦察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