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王红波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南屏小学 云南临沧 677000

一、古诗文教学中人工智的应用优势

(一)帮助完成标准化的朗读

古诗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学主要是靠教师领读或者范读来让学生跟读,但由于不同地方的教师可能会存在地方口音,这导致教师领读下学生不免会有误读现象发生,即出现“平仄混淆”“入声字误读”的情况,学生因此难以把握古诗句式的节奏美。人工智能技术比如科大讯飞、豆包等产品拥有朗读助手功能,运用智能评价系统的功能,可以采集学生朗读诗歌时的声调、韵律和停顿等要素,与专业播音员录制的语音标准库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标注重点词的位置以及表达感情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更有情感、更标准地读好古诗词。

(二)提供沉浸式的学习情境

诗词的魅力在于用最短小精悍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情感。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也较差,导致其很难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诗词所传达的意境。基于 AR 增强现实与 3D 建模技术,人工智能可重构古诗中的时空场景,比如当学习《出塞》时,学生佩戴 AR 设备即可看到虚拟边塞景色,看到汉朝时的边关建设和当时的残酷战争,沉浸式的体验使“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与寂寥,让学生更能体验古代戍边战争的残酷与必要性。

(三)丰富的知识资源拓展

古诗词的学习除了理解诗词所传达的本意,更应该了解作者信息、作者所著诗词历史年代的背景信息,不同诗词所传达的精神含义更是需要向学生传达的重要知识。人工智能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拓展属性,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建立古诗与跨学科知识的关联网络。仍以《出塞》为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关联的军事、地理和历史概况,同时了解诗中“龙城飞将”所指李广、卫青的典故。通过古诗学习了解古代名将,使古诗学习不再局限于诗词的背默本身,而是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特点,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最充分的满足。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建模功能,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基本信息、历次学习数据、认知能力、薄弱项等,基于算法构建学生画像,再通过整合资源为每一位学生规划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比如借助学生画像,系统有针对性地辅助匹配适合这篇古诗学习的相关难度等级的注释、译文、赏析文章等内容资源,让学生可以精确完成自己学习的需求。

二、人工智能赋能古诗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出塞》文本分析

王昌龄的《出塞》是唐代边塞诗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诗歌通过互文手法起兴,以“秦时明月汉时关”构建起跨域时空的边塞景色,将秦汉以来的边关战争史浓缩于“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现实之中。诗中“龙城飞将”的典故运用,既是对卫青、李广等历史名将的追慕,更是对唐玄宗后期边将无能的隐晦批判。全诗通过“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式,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既表达了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又暗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警示。

(二)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通过人工智能开展资源智能整合,利用人工智能平台搜集整理关联《出塞》相关教学资源,包括唐代边塞战争纪录片、王昌龄生平动画、阴山地形3D 模型等,构建多媒体资源库。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完善和丰富课件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智能互动问答模块问题,游戏化教学方案构建。

2、教学实施阶段

(1)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主旨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大挑战。《出塞》通过互文手法,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雄浑意境,同时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然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很难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边塞苍茫景色,也不知道“但使龙城飞将在”这一句中卫青、李广的典故,导致他们可能与作者共情,感受作者拳拳的爱国之情。为了让学生沉浸式的了解诗中所表达的典故,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整理古代边塞战争场景和情境,以及卫青、李广的影视短片,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佩戴 VR设备进入虚拟的边塞战争中,收获沉浸式学习体验。

(2)深入了解古诗意境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出塞》诗中传达的战争场景是学习的难点。“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互文修辞手法,创设了时空交错的场景。句中的“秦时”与“汉时”并非独立修饰“明月”与“关”,而是共同指向“秦汉时期的明月与边关”。这种手法打破时空界限,将秦汉两代的边塞意象熔铸于一炉,暗示战争从秦至汉、再至唐代一直在延续,从而引出下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这一句诗看似简单,但其后意义无穷。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学生了解诗句所表达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后的意义,利用可视化教学,利用人工智能将“秦时明月汉时关”拆解为动态历史场景,学生拖拽时间轴观察边关防御体系演变,对比汉代长城3D 模型与唐代军镇分布图,理解“万里长征”的延续。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学生可以实现与诗人进行跨越千年的情感交流。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不仅让学生能感同身受的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还能了解诗人的生平和社会环。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语音教练通过声纹识别,精准地指导了学生朗诵《出塞》时的平仄偏差,学生们古诗词朗读水平明显提升;同时人工智能构建了沉浸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跨越千年”回到战场,看到了古代的战争,还和王昌龄展开了对话,通过互动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最后,跨学科知识网络,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深度融合实时互动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在历史认知准确率、文学意象理解能力显著提升。

(二)教师教学角色的进行转变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活动设计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策划典故短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通过虚拟数字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这些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聚焦和引导学生的感受和同理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此次人工智能赋能小学古诗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该古诗的文化知识,扩展了跨学科学习能力。人工智能以更多样化、互动性更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参与教学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庞欣 . 古诗沉浸式教学模式探析——以《出塞》教学为例[J]. 湖北教育 ( 教育教学 ),2025,(06):69- 70..

[2] 罗国燕.审美教育视角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以《出塞》教学为例 [J]. 小学语文教学 ,2024,(27):30- 33.

[3] 曹雪. 创诗情画意课堂激保家卫国豪情——《出塞》教学设计[J].云南教育 ( 小学教师 ),2021,(11):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