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常态化巡查机制在堤防险工险段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周波

公安县荆南河流堤防管理总段 湖北省荆州市 434318

堤防险工险段是水利防洪体系中的重点,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防洪能力与灾害防控效果。受洪水频发、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影响,险工险段风险日益复杂多样。目前管理仍以应急巡查为主,存在隐患排查滞后、制度不完善、信息化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常态化巡查机制在部分地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常态化巡查模式,对于提升堤防管理效率、加强风险防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态化巡查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一)常态化巡查机制的定义与特征

常态化巡查机制是指依照明确时间节点和标准规范,对堤防险工险段开展周期性、制度化、信息化的全面巡查管理。其主要特征包括:制度化——明确巡查职责、频次与内容;信息化——利用视频监控、传感器、无人机等实现动态监控与数据分析;规范化—依照行业标准明确巡查与隐患判别要求;科学化——根据风险特征合理设定巡查频次与路线。该机制强调防范优先,突出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二)堤防险工险段的特殊性对巡查机制的要求

险工险段包括迎水坡、背水坡、堤脚渗水口及涵洞等,具有地形复杂、水文条件多变、风险突发性强等特点。主汛期水位频繁波动,稍有不慎易引发溃坝事故 [1]。因此,巡查机制需具备高频次、广覆盖与高敏感性,确保无盲区、无遗漏、无延误。

(三)常态化巡查与传统巡查机制的比较

传统巡查以人工步巡和应急检查为主,频次低、标准不统一、信息反馈慢。常态化巡查则依托 GIS 平台与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巡查、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例如,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发现渗漏隐患,地下水位监测井密度1 井/200 米,监测更精准、反馈更高效。

二、常态化巡查机制在堤防险工险段管理中的实践模式

(一)组织体系建设

在组织体系方面,通常采用“主管部门—管理单位—巡查队伍”三级责任体系。以水利厅作为主管部门,下辖的地方水务局与防汛指挥中心共同管理巡查工作。巡查责任人制度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每日、每周、每月巡查计划。巡查队伍由专业技术人员与地方民兵力量共同组成,人员结构合理,通常每10 公里堤段配备不少于5名固定巡查人员。巡查流程按照“计划制定—现场巡查—隐患上报—结果归档”闭环管理模式运行。

(二)技术手段与信息平台支撑

现代常态化巡查机制已大量应用无人机、地面机器人及遥感技术。无人机巡查主要针对堤防顶宽、水面线及突发性险情侦察,装备如DJI M300 RTK 型无人机,配备30 倍光学变焦相机与激光雷达。地面机器人如“巡检小车”,主要应用于狭窄堤防通道。遥感监测方面,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判读堤防变形数据。

信息平台建设则包括:一是 GIS 堤防管理系统,实现三维立体展示;二是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历史巡查数据进行建模,形成风险等级分区;三是预警联动系统,通过移动端 App 实现现场巡查信息即时上传与反馈。以安徽某水利局为例,其堤防信息平台整合了45个监测站点、1200 路视频监控,日均数据流量达2TB。

(三)制度设计与标准化建设

常态化巡查机制明确规定汛期每日不少于 2 次巡查,非汛期每周不少于 1 次,重要节假日与特殊天气需加密巡查频次。巡查内容包括:1)堤顶路面完整性、杂草覆盖情况;2)迎水坡、背水坡是否存在坍塌、管涌、动物洞穴;3)堤脚排水沟畅通情况。

隐患排查分为一般隐患与重大隐患两类。一般隐患如堤顶沉陷需 3 日内完成修复,重大隐患如管涌险情必须立即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所有巡查记录须通过电子平台归档保存,保存周期不少于 5年。

(四)案例分析:典型堤防险工险段常态化巡查机制应用以湖北长江干流武汉段某重点堤防段为例,长约 68 公里,堤防等级为一类。该段采用无人机巡查与人工步巡相结合的模式,配备无人机 10 架,布设渗漏监测点 400 处。自 2021 年推行常态化巡查机制以来,年均隐患发现数量由原来的 19 起增加至 58 起,其中约 85% 为早期可控隐患,显著降低了重大险情发生率。评估数据显示,该堤段险情响应时间由原本平均1.8 小时缩短至12 分钟以内。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设备维护投入大、基层巡查人员配备不足等方面。

三、完善常态化巡查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体系

为确保常态化巡查机制依法依规实施,需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条文,明确将常态化巡查机制作为堤防管理的强制性要求,并赋予法律效力。同时,建议制定《堤防常态化巡查标准》(建议代号:GB/T XXXX-202X),细化巡查对象、频次、内容、设备配置、人员资质与巡查流程,统一行业标准。财政方面,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堤防巡查设备更新与信息平台建设,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降低地方财政压力,确保巡查机制公平普及和持续运行。

(二)强化技术创新与能力建设

常态化巡查离不开先进技术支撑,应鼓励技术企业与水利部门联合研发新型设备,如无人船自动巡查系统、堤防位移感知贴片与移动监测机器人,提高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巡查覆盖率与精度[2]。同时,建立健全巡查人员培训体系,完善水利巡查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掌握无人机操控、GIS平台使用、水利工程隐患识别与处置流程,持续提升人员专业水平。此外,建设国家级巡查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水利部门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整体防控能力。

(三)推动社会参与与多元治理

堤防安全治理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应大力推广“堤防义务巡查员”制度,吸纳社区居民、水利志愿者、企业职工参与日常巡查,形成群防群治格局。通过政策激励与财政补贴,鼓励保险公司、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参与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建设及灾后恢复服务,提升整体防控能力与服务水平。此外,应完善多元治理协调机制,明确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三方面职能分工与协作流程,提高治理效率与应急反应能力。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巡查机制必须具备持续性与稳定性。首先,需完善巡查结果应用机制,将巡查情况作为堤防养护资金分配、工程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形成“查得准—管得好—奖惩明确”的闭环管理体系,有效促进责任落实 [3]。其次,建立基于监测数据的风险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通过数据自动分析与阈值设定,一旦异常指标触发,立即联动启动应急响应。最后,加强对巡查工作的监督检查,包括内部自查与上级检查双重机制,确保巡查制度严格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优化,真正实现堤防管理的常态化与科学化。

总结:

常态化巡查机制作为提升堤防险工险段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有效降低突发险情发生概率。通过组织体系完善、技术手段支撑与制度标准化建设,巡查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实践表明,该机制具有显著应用价值与推广意义。后续仍需在法规完善、技术创新及社会协同方面持续优化,以保障堤防安全与区域防洪体系的长效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王为正, 魏松, 周静, 等. 新沂河险工险段成因和治理措施[J].水运工程 ,2022,(02):112- 118.

[2] 张鹏雄 , 龙艺 , 陈昊 . 水下自护式混凝土在险工险段堤防工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J]. 四川水利 ,2021,42(02):32- 35.

[3] 邓义林 . 压密注浆在堤防险工段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J]. 水利科技 ,2024,(04):37-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