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转困为优” 玩转体育课堂

作者

何增均

514354 广东省丰顺县留隍第一中心小学

一、引言

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体育锻炼,只有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小学生的身心素质才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习的成果有所不同。为了兼顾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和了解学困生的体育学习情况,找出他们的学习不足以及学习问题,加强对学困生的引导,让学困生也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节奏,增强其运动技能。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愈发显得重要,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小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了解学困生的成因,从成因出发提出有效的转化策略,以提高学困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二、体育学困生行程的原因

从了解小学体育学困生的原因来看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

(一)先天不足而导致的运动障碍

由于生理的缺陷,有的学生出现了先天性的缺陷,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矮小症、智力障碍等,这些遗传因素都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与正常的学生相比起来有所差异。这些具有先天不足的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必须加倍小心,因为一旦运动不当就容易导致身体出现损伤。

(二)生活环境对学生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

有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没有重视开展体育锻炼,学校的体育课时少,运动内容不丰富,而且体育锻炼的加上自身对体育运动并不感兴趣,体育意识薄弱,把原本属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挪作他用,没有主动参与体育技能的学习,导致自己成为体育运动中的学困生。

(三)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重视

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即可,即使成为体育学困生也无关要紧,因而不仅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反而把原本属于孩子锻炼的时间用作参加各类的培训班,也减少了孩子参加锻炼的时间,不利于孩子课后对体育技能的练习与巩固。

综上所述,要转化小学体育学困生,教师还需要从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出发,转变学生与家长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运用多种策略促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三、小学体育课堂“学困生”转化策略分析

(一)以激励为主,带给学生运动中的成功体

要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应当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只要小学生能够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则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增强动力。体育学困生的产生有部分原因源自挫败感所引起的心理效应,正因为学生自己没有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更高的成绩,在体育技能方面产生了自我否定和抵触的意识,因而对待体育锻的兴趣也就在逐步下降。因此,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处于困难时期,如果能够得到老师的激励,进入到一个平等而且具有良好体验的学习环境中,则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到显著的激励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学困的原因,与学生一起克服恐惧体育学习的心理,针对学生在学习中认为比较困难的技能则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攻破的途径,让学生能够喜欢上体育学习。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困生表达出的关心、尊重和鼓励,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困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以常见的跑步教学为例,如果单纯是以跑步的速度来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那么学困生是不可能可以从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与成功的。但教师如果转换一下评价的角度和标准,让学困生也能够有机会发挥所长,表现自己,那么就容易从跑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因此,除了以速度作为跑步成绩的评价标准外,教师还可以设置跑步的路线作为评价的标准。学困生的跑步速度不一定是最快,但可以把跑步的路线跑直,跑出自己的风格。在老师的激励下,学困生的跑步也能够跑出水平。有了成功的体验,就更容易激发出学困生的运动兴趣,从跑步的路线到跑步的速度,学困生在跑步的各个方面中就会努力做到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逐步提高跑步的成绩。

(二)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完善评价标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会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此作为改善教学方法的依据。而这个体育考核一般会在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并且以这个考核的结果来评价学生在这段时间乃至整个学期中的学习情况。因此,如果体育教师只看到考核的结果,而没有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则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单一,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在使用终结性评价的同时也要使用过程性评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发挥体育教学的激励功能,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例如,在测试学生体育技能成绩的评价中,可以在各个测试项目中增加首次测试、过程测试,在最终测试的成绩中进行前后对比,将进步的幅度也纳入评价的标准中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体育态度、体育精神与体育品格等,将其也纳入评价体系中去,最后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结果,这对指导学生的成长也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依据。教师在设计评价标准与内容时可参考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下完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价值的闪光点。学困生的学习更需要教师与家长的鼓励,他们的学习动力可以来源于教师的一次肯定与表扬,这就要教师适当利用评价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例如有的学生跑得快,但是跳不高,跑与跳的结合能力低,有的学生协调性不好,手脚不同步,还有的学生因为在篮球运动中受过伤而再也不敢触碰篮球。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与学生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有针对性地指导。只有把教学开展到学生的心里去,学生才能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因材施教也才能够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要,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有的学困生表现的问题则不大相同。有的学生是蹲姿不对,上身过于前屈;有的学生则是两手摆臂的动作不协调,未能发挥推动上前的作用;还有的同学腾空跳起的高度不够,影响了其着地的距离。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可以再次给学生进行动作的讲解与释放,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讲解正确动作的原理,还可以让摆臂动作不够规范的学生进行多次原地摆臂练习,然后再进行摆臂跳起的动作练习,使其能够把摆臂与跳跃动作有效地连贯衔接起来;对腾空高度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跳跃练习。此外,在立定跳远中表现得比较好的同学也可以作为指导者,为其他学生进行示范,相互鼓励进行练习,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对学困生的指导不仅要知道其学困之处,更要懂得如何指导其走出学困,实现更大的突破。

(四)重视培养学困生的运动兴趣,普及体育运动知识

体育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身对体育运动缺乏足够的兴趣,因而没有产生持续的动力去克服学习困难。但如果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就能为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排除万难,迎难而上。因此,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时还需要从培养其运动兴趣着手。小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还是扎实基础知识的时期,知识面不广,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对处于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如博物馆、图书馆和儿童活动中心等建设数量少,小学生可参加的课外活动和运动项目不多,对体育运动的价值、项目以及发展情况等也不太了解,正由于学困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必要的认知,因而很难引起他们的运动兴趣。为了提高学困生的运动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小学生的运动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运动项目的认识,也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运动体验,尤其是接触一些自己从未学习过的运动项目,经过尝试后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跳绳是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运动项目,长时间的单人跳绳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特别是对一些跳绳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单人跳绳使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但教师如果转换跳绳的形式,如双人跳绳、花样跳绳等,让学生认识到跳绳花样的多样性,从中感受到跳绳的乐趣,学生也会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跳绳模式,以此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跳绳运动。

再如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其中可爱活泼的跳水金牌得主全红婵更是备受瞩目。教师可以借助奥运会的热潮,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讲解,同时也可以将优秀运动员的奋斗事迹讲给学生听,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学生的运动动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转化体育学困生的有效途径,只有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来源,学生才能在体育运动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结语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学生各有所长,亦有所短,教师要全面看待学生,正确评价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指导。教师基于对学困生的了解探究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让学困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快乐、收获成功、提高技能,从而使学困生能够真正提高运动水平,加强身心锻炼,提高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 小学体育“技能学困生”转化策略——基于“并脚跳短绳”教学的个案研究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24(11):105-107.

[2] 林柳萍 .“因材施教”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J]. 亚太教育 ,2022,(02):52-54.

[3] 王 琳 . 小 学 体 育 学 困 生 教 学 策 略 探 索 [J]. 新 智慧 ,2021,(22):99-100.

[4] 郑哲浩 . 利用分层教学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J]. 新课程导学 ,2021,(05):61-62.

[5] 邢德政 .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19,(33):157.

[6] 杜小玲. 小学体育“学困生”成因及教育对策[J]. 小学生( 下旬刊 ),2019,(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