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自然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研究

作者

付莲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十幼儿园,730699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 教育水平的提高 , 学前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幼儿园中,自然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儿童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学前教育逐步走向儿童本位和生态共生的价值导向,自然教育作为一种回归儿童天性、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双维度出发,系统梳理自然教育的内涵、困境与路径,旨在为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深化实施提供可行建议与理论支撑。

1 自然教育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自然教育是运用大自然的环境使儿童获得关于感官的经验与认知,给予儿童在自然情境中发挥求知欲与想象力的教育行为。其理念是“向大自然学习”,主张自然的顺应儿童的生长节奏,利用观察、探究、体验等方法建构知识,形成完整的人格特质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不仅符合皮亚杰所强调的建构式的学习理论,也契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游戏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提供了一个有活力、可操作、包容的课程。

2 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实施现状与现实困境

2.1 自然教育在园本课程中的嵌入方式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环保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推广,自然教育已经纳入幼儿教育。部分幼儿园通过设置自然角、进行种植饲养活动、开展室内外观测量、开展自然探究课题等形式在幼儿接触大自然的实践中实现综合发展。部分地区正探索“游戏化课程”下自然体验区建设,强调日常的、生活的、项目的途径实施自然教育内容。

2.2 幼儿园自然教育实践中面临的资源与空间限制

尽管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得到普及,但在实现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场所资源匮乏、空间受限的问题。一方面,不少城市的幼儿园存在着土地不足的问题,缺乏足够空间开展种植、观察、自然探究等实践;即便打造了自然角,囿于面积不足和生态单一,也不能满足系统性的自然教育要求。另一方面,虽有不少乡村学校的自然条件比较充足,但因设备简陋、计划粗糙,导致其自然教育实践表现出一定的浮浅性。

2.3 教师专业能力与家园协同机制的现实障碍

首先,教师是自然教育实施者,应当对自然教育理论和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的方法有全面的掌握,但是很多幼儿园教师并不具备这些能力,他们仅仅是带着孩子到户外去玩这一步而已,没有真正理解自然教育的教育价值,并将自然环境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渗入到孩子的成长计划中。其次是家长。家长对自然教育的理解也有较大的偏差,参与的不参与到最后,会对最终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部分家长认为领孩子出来玩,浪费时间还不放心,并担心伤害到孩子,被污染等等。这些都给家长和幼儿园的家园结合带来很大的障碍。

2.4 安全管理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执行矛盾

在自然教育中强调让孩子自行探索、真实体验,但是自然教育可能会与幼儿园中的安全防护观念、有序管理原则相背离。孩子外出做游戏可能会出现磕磕碰碰或蚊虫叮咬、花粉过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幼儿园为了避免幼儿们受到伤害,采用过度的防护措施或是限制性规定,进而影响孩子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自然教育活动的开放性也使它难以制定以及判定学习目标,看重课程达标率的社会背景使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量化反馈机制,导致无法将自然教育纳入主要的评判体系中去,也便直接导致了忽视其价值和实际上投资金额的不足。

3 自然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路径机制分析

3.1 自然教育促进幼儿认知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会接触各种感官的体验与多向度的感知刺激,在观察、比较、解释、归纳的过程中建立对事物的认知,并通过亲自参加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动物的生活等方式了解事物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园艺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会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时间和地点等抽象概念,并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同时,我们引导孩子以“问题为导向”去探究答案,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3.2 自然教育助力幼儿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育人逻辑

通常自然教育是通过集体作业或者集体参与来实现,为儿童提供充足的社交体验机会,如种植植物、创造自然小空间、探索大自然等都需要儿童的集体合作、倾听他人意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表达能力、社会归属感;自然环境本身有利于孩子心绪的舒展、心性的调适、换位思考能力的发展。自然教育将生命权利的尊重和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也利于培养儿童稳定的情感世界与责任感。

3.3 自然活动对幼儿身体素质与生活习惯的养成作用

自然教育坚持以行动学习,提升自我的核心理念,对幼儿园长期以来过于重视静态化的动作活动,以至于孩子缺乏足够的身体锻炼之弊端进行很好的解决。如带领孩子进行校外的郊游,参加农场农事活动,搭建帐篷活动,以及观察昆虫、小动物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能够让他们锻炼手脚并用的能力、知觉综合能力与运动调节能力。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学习,自然教育更注重动手能力、四肢、肌肉等的协调能力。同时自然教育提倡规范有序的生活作息,以及一些健康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等,如孩子们的节水、卫生保持及环保意识的培养等,在具体活动中逐渐增加与强化,在潜移默化当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规范。

3.4 自然教育唤起儿童审美体验与生态意识的引导机制

自然教育的实施为色彩、音韵、形状、节奏提供了素材,让孩子们的美育素材大增。他们可以走进晨光、雨声、虫鸣、树叶凋落的世界,用他们的眼、耳、手等各种感官走进大自然并欣赏其中的美,在画图、制陶、做手工的过程中也往往获得启发。同时,长期的自然教育还能形成人类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活态度,通过观察生物变化、参与绿色活动以及学习自然规律,孩子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形成,同时获得了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

结语:

作为促进“五育并举”及保障儿童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幼儿自然教育”在理念上得到了广泛认同,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试点,但总体还存在资源不足、教师能力有限、课程体系不完整等许多困境,限制自然教育的系统化和常态化发展。该研究立足理论层面,分析了自然教育促进儿童认知、情感、体质、美育四育的“多出力”,提出自然教育不只是对既有课程内容的补充,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 田瑜.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J]. 科技风 , 2024(15):47-49.

[2] 林春燕. 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建设视域下园本研训的实践研究 [J]. 世界儿童 , 2024(3):0038-0040.

[3] 郁容.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翠云廊古蜀道幼儿园研学课程设计研究 [J]. 中国教育科学进展 , 2024,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