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少年体适能训练的有效策略

作者

夏泽华

南京市栖霞区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42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与心智成长的关键阶段,体适能训练在这一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青少年具有独特的认知与心理特点,其体适能训练不能简单照搬成人模式。如何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科学、有效且能激发其兴趣的训练方案,成为当下体育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围绕青少年体适能训练展开探讨,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为提升青少年体适能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训练内容游戏化与情境化设计,激发内在动机

青少年认知与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对趣味性、挑战性和社交性活动拥有天然偏好。如果训练太单调、枯燥,会导致青少年对此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参与的主动性和训练的实效。将训练成分设置在游戏规则、比赛方法或是在模拟某一运动环境里,使队员自身动起来,能够激发其内力和兴趣,这样的场景设置既可以让训练变得更有趣味性,又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训练密度和强度,并且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和战略意识,从而全面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和心智的成长。

例如,为提升心肺耐力与灵敏性,可将传统的折返跑练习设计为“夺旗战”。要求组员们通过竞争,快速从一个据点跳到另一个据点,去夺取“旗子”同时防止对手进行阻挡,比赛期间身临其境,同时又十分脑洞大开。他们的全身心投入,也会在活动中不约而同地形成,所以高强度短距离折返就能够很好地完成了,要较传统的计时折返跑要有效。又如,将核心的力量和平衡融入到“模仿动物行走”中,如熊爬、蟹行、单足站立等,如此一来,就会获得训练的效果,又享受其中的乐趣。

二、基础动作模式优先发展,筑牢体能根基

正如构筑大楼要先打好地基青少年体适能训练首先要掌握和强化基础的动作模式。这些模式是人类进行复杂运动的基础语言,包括:蹲、推动、拉动、转动、屈髋、弓步、走等动作。在这个最为快速增长的生长期,人体的骨骼、韧带、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十分高,对基本运动形态掌握和强化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不仅可能增强运动成绩获得的可能性,而且有效的降低了因动作代偿和错误动作诱发的损伤概率,还可为专项运动技能学习和将来承受更大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提供了稳固且有效的动作基础。

例如,深蹲动作模式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起始阶段,可选用瑞士球做靠墙静蹲,主要是为了掌握基本要点:髋关节向后坐,膝关节指向大脚趾,躯干垂直等。以此形成正确的发力方式。当有了静止状态中的经验后,就可过度到高脚杯深蹲,此时需拿一枚哑铃或者壶铃,放在胸口位置,这样的重量使得人能够保持直立姿势,让年轻人更加注意髋膝踝之间的协调以及深度的控制,以确保动作的精确和有效率。另一种关键的动作是硬拉,初级者可先选用罗马尼亚式硬拉,用较轻的杠铃或是壶铃做辅助,注重在屈髋过程中后推臀部,同时躯干自然水平,而且使杠铃紧贴大腿的内侧,这样可使腘绳肌、臀部获得足够的伸缩活动,这也是增加后群肌的力量和避免腰椎损伤的黄金动作。

三、重视恢复与再生策略,保障可持续发展

青少年体适能的提升不仅发生在训练场,更依赖于训练后的充分恢复与身体再生。如果不及时给予充分的恢复,会使身体出现过度紧张,造成运动损伤,或者延误了它的有效发展。积极的恢复方式主要就是快速代谢物质的排除速度,降低肌肉疲劳度,提高组织的灵活性,还可以让其大脑更轻松一些。使之做好下一次的高负荷训练。我们要认识到学习任务、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环境都会影响到他们有效的机体恢复效率,因此设计出的有效训练计划应是全面且灵活的,恢复是训练必不可少的一环。

例如,在完成高强度训练课或比赛后,安排 10 至 15 分钟的积极性恢复环节至关重要。可采用非常缓慢的慢跑或快走,结合动态拉伸如抱膝行走、弓步转体、毛毛虫爬行等,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肌肉从紧张状态逐步放松。训练后的24 至 48 小时内,针对主要工作肌群进行泡沫轴筋膜放松非常有效,如在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臀肌及背部肌群上进行缓慢滚动,寻找痛点并适度加压停留,有助于释放肌肉筋膜的紧张粘连,改善组织弹性。同时,确保青少年理解充足睡眠与均衡营养的核心意义,指导其在训练后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与优质蛋白质,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这是最天然且强大的恢复手段。

总之,青少年体适能训练绝非成人训练的简化版,而需深刻契合其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趣味激发、基础夯实与科学恢复三大策略的系统整合,可以全面、大幅度地改善青少年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水平,培养坚强意志、协同合作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其终生健康之路的健康基石。教练员、家长应不急不躁、关注个体差异,科学引导青少年在一个安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