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七个着力”要求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胡庆娜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 11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2023 年 6 月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大会上首次明确了这一时代使命的内涵,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 年 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七个着力”要求,着眼于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和科学方法。
(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宣传思想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坚持文化建设的党性原则、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提升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能力等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是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统领着后面六个着力的具体实施,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每个着力的题中之义。把加强党的领导放在“七个着力”的第一位,凸显了它的重要性,表明其具有逻辑在先性,彰显了“七个着力”的科学性。
(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又十分复杂敏感,必须建强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以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以实干家的标准推动工作、以专门家的标准提升素质。当好意识形态专门家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深刻领悟意识形态领域关键问题、二是关注明晰意识形态领域热点问题、三是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复杂问题,多学习、勤思考,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大力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用生动的红色文化教育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的干事热情和创业激情。“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区别于其他生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要有精神生活,否则必将患上“空心病”。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首要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则是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好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让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决反对自由主义新闻观,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新闻、政治家办报。不仅尊重新闻舆论传播规律,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等。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新闻舆论工作,我国有十几亿网民,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建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既要用先进文化为网络空间注入新鲜空气,也要拿起法律武器对网络乱象说不。
(五)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绵不绝,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对待这些遗产是今天必须面对并回答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厚底蕴和思想精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马克思主义是魂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现这种转型可以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可以给千年文明插上现代高科技的翅膀。持续深入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好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焕发更大的新的生机。
(六)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立场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事业是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正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革是文艺繁荣、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文化体制改革如果从 2013 年算起,这十余年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一直是文化建设领域举足轻重的内容。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保护、打造“文化 + 旅游”“文化 + 体育”产业融合。
(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胸怀天下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好各项工作应有的胸襟视野和情怀。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立足全球视野,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又要看到不同文明在共同价值追求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
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都是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世界”,理论的价值最重要体现在能够指导实践。“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一思想不仅蕴含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更通过“七个着力”科学部署了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做到了体用一源、体用不二。践行“七个着力”要求,在这一科学方法指导下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① 习近平 .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 年 6 月 2日
②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
③ 钟小清 赵麑 . 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02)
④ 李化敏 刘少华 . 意涵·贡献·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维指向,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5,39(02)
作者简介:胡庆娜(1981.2—),女,蒙古族,天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