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作用与效能评估
陈晓光
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难题的核心路径,而农机合作社作为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重要纽带,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的组织形态。从零散农机资源的整合到标准化作业的推行,从先进技术的落地到规模效益的释放,农机合作社在降低农业生产门槛、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实践,既关乎亿万农户的切身收益,也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节奏。
一、农机合作社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面临的现实制约
农机合作社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常面临设备类型与农业生产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不同地区农作物种类、耕作模式存在差异,对农机功能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而合作社采购的农机设备往往集中于通用型耕作机械,对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所需的专用机械配备不足,导致机械化推广在细分领域出现覆盖盲区。设备更新迭代滞后于技术发展节奏。新型智能农机具因研发成本高、价格昂贵,合作社难以承担大规模置换费用,导致存量设备中老旧机型占比偏高,与精准播种、智能植保等先进农业技术的适配性不足,制约了机械化技术的升级推广。
农机具的维护保养体系不完善,专业维修人员短缺,设备故障修复周期长,进一步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小农户对机械化技术的接受度存在差异,部分农户因传统耕作习惯固化、对新技术效果存疑,对合作社提供的机械化服务持观望态度,导致技术推广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困境。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部分合作社存在决策不规范、利益分配机制模糊等问题,影响成员参与积极性与组织凝聚力。在财务管理方面,因缺乏专业会计人才,资金使用透明度不足、成本核算不精准,导致运营效率低下,难以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制约了服务范围的扩大与设备投入的持续增加。市场化服务能力薄弱也是突出瓶颈。
二、农机合作社推动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实践路径
针对区域农业生产特点优化设备结构,建立“需求调研—分类配置—动态调整”的资源适配机制。合作社需联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农作物种植结构普查,明确本地主导产业与特色作物的机械化需求,据此制定农机采购清单,优先配置经济作物移栽、果蔬采摘等专用设备,填补细分领域机械化空白。建立农机更新与共享联动机制,通过“以旧换新”“跨社调剂”等模式提升设备迭代效率。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开展新型智能设备试用计划,以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降低先进技术应用门槛,同步构建覆盖全域的农机共享平台,实现不同合作社间设备余缺互补,提高存量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维护保养体系,通过聘请专业维修团队、建立设备健康档案、开展预防性维护等措施,缩短故障修复周期,保障机械持续稳定作业。实施分层分类的技术推广策略,针对不同农户群体设计差异化服务方案。对传统农户开展机械化作业效果对比示范,通过田间观摩、收益测算等方式消解其认知顾虑;为规模种植户提供“全程机械化 + 个性化定制”服务,结合种植规模与作物特性优化作业流程。建立农户需求反馈机制,通过社员代表会议、线上调研平台等渠道收集服务评价,动态调整技术推广重点。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规范化的决策与利益分配制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与监事会,明确成员权责边界,重大事项实行投票表决;制定按交易量与出资额相结合的分红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增强成员归属感。引入专业财务管理团队,建立透明化的成本核算体系,细化作业成本、设备折旧等费用分摊标准,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水平。拓展市场化服务能力,构建“基础服务 + 增值服务”的多元盈利模式。在常规耕作、收获等基础服务外,开发农机租赁、技术咨询、农产品初加工等增值业务;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形成“生产托管+ 订单服务”的产业链协同模式,扩大服务辐射范围。
三、农机合作社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效能评估
经济效能指标聚焦机械化推广带来的生产效益提升,涵盖作业效率、成本控制与收益增长三个层面。作业效率指标包括单位面积农机作业时间、机械利用率等,反映合作社整合资源后机械化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成本控制指标涉及农机购置与维护的单位成本、农户托管费用等,体现规模效应下的成本分摊优势;收益增长指标则通过机械化作业前后的农产品产量增幅、农户亩均收益变化等,衡量经济价值的实际提升。社会效能指标关注机械化推广对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发展的影响。技术普及指标包括先进农机技术的覆盖率、农户机械化应用率等,评估合作社在技术扩散中的推动作用;组织带动指标涵盖合作社服务辐射范围、带动小农户数量等,体现其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组织效能;可持续发展指标涉及农机作业对耕地保护、水资源利用的影响,考量机械化推广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性。
评估启动阶段需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根据合作社的服务区域、主导产业等特征制定差异化评估方案,避免“一刀切”式的标准套用。定量分析通过统计模型处理经济效能指标数据,计算机械化作业的投入产出比、技术贡献率等量化结果;定性分析则结合案例研究,解读社会效能指标中难以量化的内容,如农户对机械化技术的接受度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等。建立评估结果反馈与改进闭环,将评估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形成针对性改进建议并推送至合作社管理层。例如,若评估显示某合作社的农机设备利用率偏低,需建议其优化调度机制或拓展服务范围;若农户满意度不足,则需指导其改进服务流程或加强技术培训。跟踪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将改进效果纳入下一轮评估,形成“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估”的持续优化机制。推动评估结果与政策支持挂钩,将评估等级作为合作社获取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合作社主动提升机械化推广效能。建立评估结果公开制度,通过政府官网、行业协会平台等渠道发布评估报告,增强合作社运营的透明度,同时为农户选择服务、社会资本投入提供参考,形成良性竞争与监督氛围,倒逼合作社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与推广效能。
结语
农机合作社为农业机械化推广提供了组织化解决方案,其在资源整合、技术落地、效益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实践验证。科学构建效能评估体系,需兼顾经济与社会价值,关注短期效益与长期影响的平衡。未来通过优化政策支持、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可进一步释放合作社潜力,使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农业现代化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仇童伟 . 中国农机服务市场的转型机理及其政策选择 [J]. 管理世界,2024,(10).
[2] 宁国市人民政府 .2023 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J]. 宁国市人民政府官网,2024,(4).
[3]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 浠水县 2024 年农机购置补贴与应用专项资金绩效自评报告[J].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官网,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