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应用型高等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研究
于程昊
武汉商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6
湖北正处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时期,制造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型高等学校在人才供给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当前,校企合作的广度虽不断扩大,但深度不足、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一定错位。要实现从“松散合作”向“深度融合”的转变,需要在省域层面统筹资源与制度,形成覆盖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实践育人、评价认证等环节的系统化机制,使教育供给与产业升级形成稳定的双向驱动关系。
一、理论支撑与湖北省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产教融合指教育链与产业链在标准、课程、实践与评价上的系统耦合;校企“双元”育人强调学校与企业在目标共设、过程共育、结果共评中的等伴关系。应用型高校以能力生成与学习成果达成为核心取向[1]。协同治理、双元制、人力资本与匹配理论共同支撑“需求牵引—供给响应—过程协同—结果评价—循环改进”的运行逻辑。基于此,构建“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第三方”五维协同与“岗课赛证”融通主线:以岗位能力标准牵引课程重构,以真实项目强化实践深度,以竞赛情境校准关键能力,以证书对接行业准入,实现培养、用人与评价的一体化闭环。
(二)湖北省产业结构与应用型高校供给侧画像
湖北汽车与智能网联、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与数字经济集群发展迅速,对数字素养、工程实践、质量与安全、绿色合规、协同创新提出明晰标准。应用型高校已形成若干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群与产业学院,实践基地与企业导师制度持续完善,校企共同体与产教联合体作用日益显现。积极因素正在累积:行业龙头发布岗位图谱,区域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双导师、学徒制与订单班提高育人精准度。需要加速的环节在于课程迭代速度与实践的“真实度”与“挑战度”。以能力标准驱动课程模块化更新,以项目化教学连接生产现场,以多元评价与数据平台支撑持续改进,可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的高水平匹配[2]。
二、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的顶层设计与运行逻辑
(一)机制目标、主体职责与组织架构
“双元”育人的核心目标在于以岗位胜任力为标尺,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匹配。目标聚焦三个维度:以行业标准牵引课程与实践重构,以高质量就业与职业发展评价育人成效,以协同治理与数据支撑保障可持续运行。主体职责清晰分工:省级层面提供制度与资金激励,推动标准、项目、评价的统一规范;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主导岗位图谱与能力标准发布,定期更新关键工艺与新技术能力清单;高校建立校企共同体理事会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统筹专业群与产业学院建设;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与导师体系,提供真实项目与现场场景;第三方机构承担证书认证与质量审核。组织架构遵循“省级统筹—区域协同—校际联盟—校企共同体”的递进式布局,运行上强调“标准共建—课程共研—实践共育—评价共用—成果共享”的闭环,形成规则公开、流程可追踪、结果可验证的治理生态。
(二)“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实践一体化设计
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主线,将行业能力单元转译为课程学习成果,并据此进行模块化与项目化重构 [3]。课程结构体现“基础通识 + 专业核心 + 场景化实训 + 综合项目”的递进关系,学习任务围绕真实业务情境组织,实习实践采用“学期学习—企业轮岗—校内仿真—企业项目”交替式安排。双导师制覆盖全过程,校内教师负责能力地图与课程实施,企业导师负责任务定义、过程指导与成果验收;学徒制与订单班围绕关键岗位开展周期性培养,竞赛作为能力校准与成果展示的抓手,证书与行业准入、企业岗位等级对接,打通“岗课赛证”链路。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某应用型高校与武汉某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围绕“工艺集成工程师”岗位拆解能力单元(洁净室规范、版图工艺协同、SPC 质量控制、设备参数优化)。课程端设置《工艺统计与质量控制》《版图与工艺协同设计》《洁净室生产规范》三大模块,对应校内洁净室仿真实训与企业产线小试任务。实践端由企业导师发布“良率提升 5%”的真实目标,学生以团队方式完成参数寻优与过程能力指数分析,阶段性成果以技术报告与工艺变更单呈现。竞赛端选择“集成电路工艺技术”赛项作为能力锚点,证书端与“质量工程师(初级)”与企业内部设备上岗证互认。学期末,企业以岗位胜任力清单进行评价,表现突出的学生直接进入人才储备库,实现从学习到上岗的顺畅衔接。
(三)质量评价、数据平台与协同治理的运行逻辑
质量评价坚持学习成果与岗位胜任力导向,强调证据链与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层面以“结果—证据—标准”三位一体的 Rubric 评估学习成果达成;实践层面以项目里程碑、产出物合规性与现场问题解决成效为主要证据;就业与用人反馈纳入终结性评价,形成“校内—企业—第三方”共评机制。数据平台贯通标准、课程、实践与就业四类数据,沉淀学生画像、课程质量、实践成效与岗位匹配度,支撑跨校、跨企业的对比分析与迭代升级。治理层面设置理事会与专委会的“双会”机制,按季度审视能力标准更新、课程优化与资源投入产出,推动规则与资源的动态优化。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向,区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了统一数据平台,汇聚多所高校与多家企业的课程大纲、项目任务与学生实绩。平台对照“整车标定工程师”能力模型,自动生成课程与任务的对齐度报告,提示需要新增“功能安全与 ISO 26262”相关模块。校企共同体据此在下一轮教学中加入功能安全案例实训,企业导师提供真实故障注入数据,第三方机构同步更新证书考核要点。新一轮毕业生在企业试岗阶段通过率显著提升,平台记录用人单位满意度与留任率,并触发课程资源的常态化更新,形成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闭环。
三、面向湖北情境的实施路径、保障体系与成效评估
(一)分层推进的策略路径与组织协同
立足省域产业结构与高校类型定位,构建“试点突破—集群辐射—全域提升”的三阶段路径。试点阶段聚焦若干优势产业链与对应专业群,建立校企共同体与产业学院,明确岗位图谱、能力标准与任务清单,形成课程—实践—评价的一体化模板。集群阶段以武汉都市圈与重点市州为支点,搭建区域产教联合体与校际联盟,推动标准共享、基地共建、师资共育与学分互认,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高效流动。全域阶段完善省级统筹机制,形成“省级标准—区域实施—校企协同”的协作网络,持续扩充专业群与企业清单,稳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频率与质量。组织层面实行理事会与专业委员会“双会”协同,建立年度目标、季度复盘与月度例会制度,采用“任务书 + 时间表 + 路线图”管理方式,确保每项改革有责任主体、有评价口径、有数据支撑。数字化平台贯通标准、课程、实践、就业四类数据,支撑跨校对标、跨企对接与动态优化,推动从点上试验迈向面上提升与整体跃升。
(二)资源与制度保障体系
完善财政与项目支持的协同机制,建立“基础投入 + 绩效拨付 + 社会引入”的复合投入结构,资金分配与学习成果达成、用人单位反馈、实践强度等核心指标挂钩。优化税收、采购与科研经费使用规则,鼓励企业以设备、项目、导师等多种方式参与育人,并通过成果转化分成、技术服务工单与联合攻关课题实现正向激励。健全学分银行与证书互认制度,打通“岗课赛证”全链条,形成课程模块化、证书等级化、岗位标准化的贯通体系。推进教师队伍“科教产”一体化,建立企业实践学期、联合聘任与职称认定联动机制,将企业经历、项目成果与教学贡献纳入评价核心。完善实践基地分级认定与动态调整,探索“校内仿真 + 校外真实 + 线上虚拟”的复合基地体系,提升承载能力与开放度。健全协同治理规则,明确知识产权归属、成果收益分配与数据安全边界,形成规范透明、成本可控、风险可管的制度环境,保障产教融合在高标准、可持续的轨道上稳定运行。
(三)成效评估、风险防控与持续改进机制
以结果导向和数据驱动为原则,构建覆盖人才、产业与组织的多维评价框架 [4]。人才培养维度关注学习成果达成、胜任力水平、证书通过率与项目产出质量;就业质量维度关注岗位匹配度、留任率、发展速度与用人满意度;产业服务维度关注协同创新、技术转化与服务覆盖;教师发展维度关注企业实践时长、课程迭代效率与教学创新;组织治理维度关注资源利用率、规则执行力与协同成本。运行上建立“目标—数据—诊断—改进—再评估”的闭环,形成年度质量报告与关键指标看板,适度引入第三方评估与同类院校对标,实行结果公开与奖惩联动。以“可复制方案、标准化清单、资源地图、数据平台、评估机制”的“五个一”产出为抓手,推动机制常态化、透明化与高效化,确保育人质量持续走高、校企合作持续增值、区域产业持续受益。
产教融合与校企“双元”育人不仅是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更是推动区域产业竞争力跃升的重要支撑。湖北在产业基础雄厚与教育资源丰富的双重优势下,具备形成高水平协同育人模式的条件。通过建立科学的协同机制、完善保障体系、优化评价方式,能够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快速成长,形成教育反哺产业、产业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北经验。
参考文献:
[1] 贺灵芝 , 洪燕 .“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22):53- 56.
[2] 杨帆 , 王亚琼 , 侯振华 , 等 . 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化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群专创融合路径研究 [J]. 南方农机 ,2025,56(12):192- 195.
[3] 李霞 , 罗金华 , 龚琳 . 产教融合视域下政企校“ 三元” 育人机制探究 [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35(01):71- 78.
[4] 刀秋坤 . 民办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研究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5,(14):189- 191.
作者简介:于程昊,男,·国际马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马术运动与管理
基金项目:武汉商学院2023 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北省应用型高等学校产教融合校企“ 双元” 育人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23N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