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马敏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五中学 755200

随着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领域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在进行着越来越深刻的探究。初中数学课程具有抽象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如何在理论和应用之间帮助学生走出鸿沟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实践的关键和难点。项目式学习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通过小组协作、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指导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时了解数学原理和掌握数学方法。这种沉浸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

(一)构建知识网络的动态引擎

传统的教学往往将数学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容易使学生处于机械记忆的窘境。项目式学习突破了知识的藩篱,将现实中错综复杂的问题作为载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清知识脉络。学生需要根据项目需要,系统性地整合项目推进中的数学概念、原理、方法,将孤立知识点织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 [1]。这一动态建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深入理解和结构化认知体系的形成,使知识得到了高效内化和灵活迁移,显著促进了数学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二)培育核心素养的实践熔炉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以特定的实践场景作为支撑。项目式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锻炼数学思维和关键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项目规划、数据收集、方案设计和成果验证都需要学生结合观察、分析、推理和建模的思维方式来不断地优化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三个核心素养被全面磨炼,从而实现了数学学习由知识获得向素养培育的升华,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塑学习生态的变革力量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递模式压制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项目式学习关注学生,建立多元互动学习生态。在项目小组内,学生经过分工协作和观点碰撞形成了一个主动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这一生态重塑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创设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氛围、使数学教学由“教”向“学”深度转变。

二、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有效策略

(一)规划阶梯式项目项目,引导数学知识建构

在初中数学项目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拆分成层次清晰,难易程度适中的阶梯式项目项目。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准确地控制项目之间的逻辑关联及难度梯度,并及时进行指导及反馈,以协助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建构起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2]。

以 “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教学为例,教师有能力设计出阶梯式的项目项目。首先布置了“超市购物结算”这一作业,要求学生模拟买到价格不一,数量不等的物品,算出总金额、找零值,并在真实情境下回顾乘法运算的含义,了解有理数乘法中相同号码取正数,不同号码取负数的规律。随后,进入“长途旅行油耗的计算”项目,提供了车辆每百公里的油耗、行驶的距离、汽油的单价等详细数据,并指导学生为不同的行程计算燃油成本,这一项目使数据更加复杂,运算步骤更多,从而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有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方法。最后,设置“家庭月度收支计划”项目,提供家庭各项收入与支出数据,让学生运用有理数运算制定合理的收支计划,通过综合运用知识来加深对有理数运算在实践中运用的认识,使有理数运算由基础运算向知识的灵活运用飞跃,逐步健全有理数运算的知识体系构建。

(二)创设真实性项目情境,促进数学问题解决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真实性项目情境可以突破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障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挖生活中数学元素,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真实生动的场景。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细节的描绘,让情境有代入感,引导学生积极地融入情境之中,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同的途径,发展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针对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师可创设 “校园花坛设计”真实性项目情境。在课前,将校园空地大小及造型呈现给学生,并提出设计出美观且满足空间使用要求的花坛使命。学生需利用多边形、圆等有关知识对花坛形状组合,周长及面积的计算等进行思考。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不同多边形拼接后的视角问题及圆和多边形结合后空间利用效果,如正六边形花坛和圆形喷泉配合布置。学生通过对花坛进行测量、计算、作图等运算,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利弊分析,明确花坛具体大小,形状及位置,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进行设计,深化对多边形、圆等概念、性质的认识,熟练掌握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使数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践,切实促进问题解决。

(三)组织跨组式项目研讨,拓展数学思维视角

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建构跨组研讨机制来突破固定小组的思维限制。具体而言,教师需要事先计划好开放性和层次性较强的数学项目项目来指导学生打破原小组边界并根据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思路进行重组。讨论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建立问题聚焦、观点碰撞和方案整合的结构化讨论流程,促使学生与各种思维模式沟通,开阔解题思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多元拓展思维视角[3]

以 “勾股定理的图形验证” 项目为例,教师将班级学生打乱重组为四个跨组研讨单元。每个单元负责对赵爽弦图、青朱出入图这两种不同的古代经典作品的验证方法进行探索。教师对每一个单元都给出原始文献资料、动态几何软件操作指南等,并让学生根据图形变换原理独立推导出勾股定理证明的流程。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适时提出了“图形拼接和代数恒等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怎样用动态演示的方法来揭示证明的实质”等启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直观认知的束缚,站在代数和几何的整合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当一个单元的验证中出现图形旋转角度的计算困难时,教师并不会直接回答,反而会鼓励本单元的成员去找别的单元帮忙,促使学生在跨组交流时,借用不同的图形构造思路进行交流。最终,利用坐标系定位和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来解题。如此一来,通过跨组研讨模式,学生不但掌握各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式,也会在思维的碰撞下,形成了从不同维度分析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项目式学习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其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突破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边界,实现了数学教学由静态的知识传递向动态的能力培养的转变。这一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主,旨在借助多样化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后续工作中,应当不断探索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融入路径,为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盛亚慧 . 项目式教学法下初中数学教学路径研究 [J]. 吉林教育 ,2025,(21):37- 39.

[2] 车林慧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20):62- 65.

[3] 廖周星 . 创新意识培养视阈下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D]. 安阳师范学院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