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策略

作者

程六平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0

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将互联网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从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视角出发打破传统模式限制,为后续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落实保驾护航。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需要从先进技术手段应用的角度着手带给学生深层次体验,将互联网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在教育资源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改进策略思路,真正助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落实,为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坚定支持和重要保障。

一、互联网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影响

(一)资源共享与教学内容更新

面对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大力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凸显,通过互联网的灵活应用能够取得资源共享和教学内容更新方面的独特成果。实际上,互联网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同时,基于在线课程平台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效率显著提升,能够将计算机基础各领域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保障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为促进学习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拓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中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基于前沿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多方位着手带给学生直观深入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预期成效提供坚定支持。

(二)实时互动与教学效果提升

在互联网辅助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时互动,为保障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教学活动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的活动空间,无论是对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梳理,还是围绕知识重点开展的合作交流活动,这些都能够带给学生深层次体验,在教师的影响和带动下,学生学习效率显著提升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个性化需求也能得到满足。此外在线平台中的讨论区是学生交流和互动的主要平台。学生能够在讨论区中提出自身的疑问,并且主动与其他同学及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保障实时互动效率提供支持,为推动教学效果提升奠定基础。

(三)跨地域教学与教育公平促进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地域限制,为实现跨地域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要求也在不断发生转变,需要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情况,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带给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借助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在线教育为广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先进技术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能够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并且在专业知识探究中不断强化综合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为保障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的全方位提升提供坚定支持。

二、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常见问题

(一)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面临着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的实际问题,未能准确把握当前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缺乏全面拓展和延伸,由此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不断强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际应用正在面临诸多挑战关于课程体系构建的各类资源开发缺乏全面拓展,未能体现学生的成长动态和表现,由此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实际成效。此外,课程体系构建中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落实不到位,信息筛选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由此导致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开发不完善,在线课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最终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设计成效。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互联网环境下,部分教师表现出的适应能力不足,对互联网的应用和适应能力有待提升,这是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干扰。部分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对有限,教师人才引进力度不足,针对教师的培训落实不到位,导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互联网的实际应用效果受到影响。面对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后续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实际成效容易受到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能力,长此以往,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无法取得预期成效。

(三)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影响较为深刻,目前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采用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过分强调教师自身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忽略了学生自身在知识探究和体验中的深层次探索,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互联网的实际应用需要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匹配,但是目前依托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有效拓展,对学生成长需求缺乏全面把握,以讲解说教为主开展指导活动,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深入协作及交流。互联网的应用方式仍然较为死板,学生知识探究体验认知不够成熟,最终导致学生能力素质难以强化,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综合体验不够成熟。

(四)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产教融合主要强调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之间的深刻联系,但是目前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仍然有待优化,对产业发展需求缺乏正确认知,对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深刻,由此影响了计算机专业技术教学改革的预期成效。部分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与改革中没有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对产业资源缺乏有效配置,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情况把握不足,由此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整体成效和实际效果,面对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不完善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知识探究中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此外,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手段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之间缺乏深刻关联,同样容易影响学生对产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升,不利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三、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创新策略

(一)全面优化课程体系

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持续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从课程体系构建的视角出发,对互联网中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起到课程结构不断优化的预期效果,确保课程体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高校应当紧跟计算机应用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更新课程内容,一方面将行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案例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更新机制,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更新,更好的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导向,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比重,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进行实践并且开发配套的实践课程,以此为基础,真正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素养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此外,全面推进课程体系优化构建还应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对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体验,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保障课程结构的不断优化,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坚定支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教师整体能力素质的提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中应当考虑到互联网的辅助功能,大力推进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持续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素养,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预期成效,为教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保驾护航。高校应当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从人才引进角度出发,对教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能力提出要求,对教师互联网的适应能力进行考察,从人才引进视角出发,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教师人才培训方面,则需要考虑到培训体系的合理构建,对培训方案设计和培训项目实施加以改进绩效体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设施需求,同时也要突出互联网应用的核心价值,在此情况下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预期成效。在教师逐步适应互联网环境变化的同时,后续深化教学改革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为保障互联网辅助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高质量落实奠定基础。

(三)改进教学实施方法

全面改进教学实施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需要联系学生学习动态和表现,对活动设计与实施方式加以改进,既要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同时也要对互联网教学辅助功能作出新尝试,真正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阶段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活动设计及实施过程正在面临挑战,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基本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调整策略思路,将互联网作为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采取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根据学生学习成果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为保障学生学习体验与认知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持。此外,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的创新实施还应注重真实情境的还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计算机应用场景还原在学生面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发展保驾护航。

(四)深化产教融合发展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是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关键,因此需要考虑到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在校企合作中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情况下,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提升奠定基础。深化校企合作需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既要针对企业用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在校企合作中,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能力。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则需要考虑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协同发展,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先进手段,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推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前提。高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工作重点,打破传统模式的诸多局限,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开展适合学生的指导活动,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学习体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探究中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邹钰 . 基于“ 互联网 + OBE 理念” 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19(11):178- 180.

[2] 孔得丰 . “ 互联网 +” 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三教” 改革实践 [J]. 无线互联科技 ,2022,19(06):146- 147.

[3] 王波 , 俞洁华 . “ 互联网 +” 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17(16):129-131+ 133.

[4] 梁才志 . “ 互联网 + ” 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研究—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J]. 现代雷达 ,2021,43(02):99.

[5] 王明月 . 互联网 + 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 数字通信世界 ,2021,(01):273- 274.

[6] 杨薇 . “ 互联网 + 教学诊改” 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 [J]. 才智 ,2020,(01):85.

[7] 王璐 , 董亚则 , 彭馨仪 . “ 互联网 +” 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上旬刊 ),2020,(01):131- 132.

[8] 梁毅娟 .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联网营销人才培养探究 [J]. 广西教育 ,2019,(07):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