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及应对措施

作者

张正风

亨泰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25700

引言:气候变化加剧和耕地资源约束趋紧,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成为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实现稳产保供的关键举措。然而,传统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建设标准偏低、管护责任模糊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现实挑战,探讨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优化路径,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1]。

一、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结构性失衡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明显的财政依赖特征,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占比超过 8 5 % ,社会资本参与渠道狭窄且激励机制缺失,这种单一化的融资模式,直接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实施进度,中西部地区约 3 2 % 的水利项目因配套资金不足被迫延期或缩减建设规模。资金配置失衡还体现在运维环节的投入弱化,项目验收后管护经费到位率普遍低于 6 5 % ,导致渠道渗漏、泵站老化等设施病害发生率长期维持在 4 1 % 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未能有效平衡区域差异,人均水利投入在丘陵县与平原县之间差距高达 3.8 倍,这种投入梯度差异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尚未建立,重建设轻管护的倾向使得后期维护费用缺口持续扩大,部分灌区设施更新周期超出设计标准2-3 倍,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可持续性[2]。

(二)技术适配性与区域差异矛盾

智能灌溉、遥感监测等现代技术在平原地区的应用覆盖率已达 78 % ,但在占国土面积 43 % 的丘陵山区,受制于地形破碎化(地块平均面积不足 0.25 亩)、高程落差显著(普遍超过 150 米)等自然条件,技术转化率长期徘徊在 3 7 % 左右。工程设计标准化与农业经营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约 2 9 % 的节水设施因未考虑作物轮作制度导致使用率不足5 0 % , 1 9 % 的田间工程因未对接规模经营需求面临二次改造压力,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基层农技推广站设备更新滞后率超过 60 % ,专业人才流失率年均达 8 . 7 % ,导致新技术本土化改良进程缓慢。除此之外,农户参与技术选择的决策机制尚未建立, 34 % 的节水设备因操作复杂度超出农民接受能力而遭闲置,反映出技术供给与需求端存在显著错位[3]。

(三)管护机制不健全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呈现明显的能力断层,县级以下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密度仅为每万亩 0.75 人,较国家标准缺口达 2 8 % ,导致 3 9 % 的设备故障无法得到及时诊断。管理制度层面存在权责错位, 6 8 % 的行政村尚未建立完整的设施资产台账, 5 1 % 的管护协议缺乏可操作的绩效考核条款。农民主体作用尚未有效激活,传统耕作思维与现代设施管理要求之间的认知偏差,使得 3 5 % 的泵站、 4 3 % 的计量装置损坏后修复周期超过 8 个月。值得警惕的是,市场化管护机制推进受阻,仅有 12 % 的项目引入专业运维公司,且服务合同续签率不足 45 % 。资产确权登记进度滞后导致 78 % 的设施处于产权模糊状态,直接影响管护责任落实。这种系统性机制缺陷使得工程完好率年均下降 4.2 个百分点,严重制约农田水利设施的可持续运行 [4]。

二、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破解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困境,需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财政资金应发挥基础性作用,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重点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确保基础性工程的稳定投入。同时,需创新融资工具,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降低政府短期财政压力。例如,可试点发行农田水利专项债券,定向募集社会资本用于重点灌区改造。此外,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将高标准农田纳入碳汇交易体系,利用农田固碳能力创造额外收益,反哺水利设施维护。金融机构可开发低息贷款产品,对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明确社会资本回报渠道,增强投资吸引力,逐步将社会资本占比提升至 30 % 以上,形成可持续的资金循环体系。

(二)强化技术集成与区域适配

针对技术应用的区域差异问题,构建“分类施策、精准适配”的技术推广体系,在丘陵山区,重点研发轻简化灌溉设备,开发适应坡地和小块田的低压管道系统、便携式喷灌装置,将复杂地形下的技术转化率提升至6 0 % 以上。推广“小田并大田”土地整治模式,田块归并消除机械作业障碍,配套建设模块化蓄水池、自流灌溉管网等设施,降低地形制约。平原地区则深化智能技术应用,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工程规划、施工到运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减少设计误差和资源浪费。同步构建物联网监测网络,通过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监测站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灌溉方案,使水肥一体化覆盖率突破 70 % 。此外,建立“需求导向”的技术改进机制,组织农技人员定期收集农户反馈,针对作物轮作、规模经营等需求调整设备参数和工程布局,确保技术供给与生产实际精准匹配。

(三)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推行“县级统筹、乡镇监管、村级主体、农户参与”的四级管理模式,县级政府制定管护标准并统筹资金分配,乡镇设立专职监管员定期巡查设施状态,村委会承担日常维护主体责任,将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小型设备养护。建立“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将财政补贴与设施完好率、故障修复时效等指标直接挂钩,对考核优秀的村镇给予额外奖励。同时,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定向培训打造职业化“农田管家”,每个行政村配置 1-2 名持证管护员,负责技术指导与设备检修。推进市场化改革,引入第三方运维企业承接泵站、智能系统等复杂设施的维护,政府购买服务保障运维质量。建立资产确权登记制度,为每处设施颁发“电子身份证”,明确产权归属和使用权限,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管护记录可追溯,系统性机制创新,确保工程完好率长期稳定在 9 5 % 以上,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的全周期高效运行。

结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要突破资金、技术、管理三大瓶颈,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深化技术区域适配、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可显著提升工程综合效益,之后可以强化政策协同,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数字农业、生态农业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张春林 . 关于金融支持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建设夯实粮食安全的调研报告——以安徽省为例 [J]. 农银学刊 ,2024,(01):4-8.

[2] 王德磊 .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策略 [A] 2022工程建设与管理桂林论坛论文集[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22: 3.

[3] 施吉嵘 . 高标准农田配套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A] 云南省水利学会2015 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C]. 云南省水利学会 ,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5: 4.

[4] 张鸥 , 刘凯 , 戴寿晔 . 高标准农田建设背景下老旧灌区农田水利工程优化改造研究——以苏北平原蛇家坝灌区为例 [J].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3,(0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