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在筑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汪爱军

甘肃天水市成纪中学 7410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于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而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族的永续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在筑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中价值明显,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制约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亟需结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一、挖掘红色文化的跨学科育人元素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1]在国家课程中系统嵌入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语文学科以红色文学作品为载体,解读共同体精神的文本密码。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去感悟“各民族共担民族复兴使命”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明白在历史的进程中,各民族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历史学科以“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史”为主线,重构红色历史叙事。在讲述抗日战争这一重要历史阶段时,可以重点呈现那些少数民族的抗日史实。如回民支队马本斋,他带领回民支队英勇抗击日寇,为保卫祖国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实现了联合抗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制度创新,这种创新进一步凝聚了各民族的力量,共同为抗战胜利而努力。道德与法治学科以红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为核心,开展议题式教学。例如围绕议题“三千孤儿入内蒙”展开教学。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内蒙古人民无私地接纳了来自上海等地的三千孤儿,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精心抚养。引导学生从“民族团结”“国家认同”“集体主义”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辨。通过这样的思辨,让学生形成对共同体意识的现代阐释,明白在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建构行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堂

研学旅行注重将历史遗址探访与民族文化体验深度融合,通过具象化的场景感知强化学生对共同体精神的理解。在长征沿线民族地区研学中,各地设计差异化线路。甘肃会宁红军会师楼前,可举办“56 个民族学生共系团结”仪式,学生将写有民族祝福语的丝带系于长征主题雕塑,形成可视化的情感联结。在中小学学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坚定公众理想信念、树立文化信心、增强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批判各种谬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共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

三、夯实教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的专业基础

针对教师在红色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中的能力短板,构建理论、实践、教研并重的培养体系。在理论研修层面,依托当地优质学术资源开展专题培训,开设“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修项目,引导教师从历史维度把握红色文化与民族政策的内在关联。

在实践能力提升层面,注重田野调查与课程开发结合,组织教师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围绕红军长征过雪山期间的民族交往展开调研,走访老党员、查阅地方文史资料,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历史场景。促进教师共享教学经验。跨校际、跨学科的教研协作成为破解教学难点的重要路径。在区域资源整合方面,组织学校教师共同挖掘本土少数民族革命史料,最终形成包含教学视频、互动课件、拓展阅读材料的资源包,并将资源包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公开。

四、激发教师运用红色文化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热情

构建导向清晰、科学且合理的评价激励体系,使红色文化教育从“软任务”转变成“硬指标”。设立“红色文化与民族共同体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该课题包含课程开发、教学策略、教师发展等领域,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申报。资助经费用于收集资料、实地调研以及成果出版,促使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

五、营造浸润式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校园生态

显性景观与隐性氛围相结合,让校园成为红色文化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体教科书。主题景观的营造:打造“中华民族团结长廊”,以时间为轴,通过浮雕、壁画来展现各民族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共同奋斗:建设时期呈现“各族工人支援三线建设”“青藏铁路建设者合影”场景,新时代展现“援疆援藏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谈心”“北京冬奥会各民族运动员风采”场景。

数字环境的构建:借助校园电子屏、公众号、广播台之类的载体,构建“红色文化微传播”矩阵。电子屏循环播放“每日一民族英雄”短片,时长 90 秒内讲述一位少数民族先烈事迹,公众号开设“红色地标中的民族印记”专栏,广播台推出“红色歌曲中的民族风情”节目,使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接受文化浸润。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追求。通过层级化课程,红色基因可学、共同体意识可感、红色精神可感、教育效果可持续、文化氛围可触,最终实现红色文化从“知识传授”到“情感认同”再到“价值内化”的转化,培养出民族自豪感与共同体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石家松 . 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逻辑[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5(03): 12-16.

[2]刘强勋,刘宇杰,卜爱丽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25(06): 56-62.

注:本论文系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红色文化在筑牢中小学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TS[2024]GH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