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
吕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5
生命哲学是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哲学流派。生命哲学注重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以研究生命为出发点进而研究整个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批判严酷理性与因果决定论,注重人的个性与自由,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一、生命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
(一)时间绵延性
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时间是绵延不断、不可割裂的,人的意识就存在于这种绵延不断的时间流中,整个世界的本质就在于“绵延”,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绵延中没有明确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时刻都是创造性的新的绵延,绵延本身也可以创造出科学上的时间无法创造出的东西。
(二)生活体验性
狄尔泰认为,生命的进程是不断延伸、不断推进的“现在”,生命在“现在”的状态就叫做“体验”。生命是每个人都经历的东西,我们所思、所感、所想象的一切,最终都植根于我们的生命经验。生命并不是一个在观念中有意识运动的人为过程,不论人们是否理解生命,人类已置身于生命体验之中,对于生命的种种表现,我们有了真实的体验,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三)生命创造性
奥伊肯认为生活并不是以一种固有模式一成不变地向前发展,而是会不断更新和创造。他提到:“生活并不只是从一个线团上把线抽出来;它是一个不断地引进新材料,不断地创造的过程。”
二、大学生生命状态扫描
从生命长度、生命宽度和生命高度三个维度出发,对我国学生生命状态进行系统扫描,可以分析出许多生命状态不良的现实表征。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生命长度“短化”、生命宽度“窄化”、生命高度“矮化”的现状,大学生群体的生命状态不够理想。
(一)生命长度“短化”
生命的长度以时间为标尺,不仅包括整个生命历程的长短,还包括对时间的珍视,对自我的管控,更包括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生命长度维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自杀现象。在 15 岁到 29 岁的年轻一代中,自杀是仅次于交通事故、结核病、人际暴力的世界第四大死亡原因。2020 年针对河南某高校 2865 名大一学生进行的抑郁与自杀意念状况调查显示, 0.38% 的大学生达到重度抑郁水平, 2.79% 的大学生达到中度抑郁水平, 6.56% 的大学生达到轻度抑郁水平。抑郁学生累计占普通大学生的比例为 9.94% 。仅最近一周有过自杀意念的学生就有 265 人,占调查人数的9.25% 。
(二)生命宽度“窄化”
生命的宽度以空间为标尺,不仅包括生命活动涉及的地点,也包括个体生命多样性的发挥。
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课业负担较高中有所减轻,但没有了“升学”这一目标,反而增添了他们生活的无意义感。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后,暂时摆脱了高中的高压状态,会产生“报复性”娱乐行为,逃课逃学、沉迷网络等现象在大学生中十分常见,没有目标感的大学生活让许多大学生感到十分迷茫、焦虑,很多大学生回忆起高中阶段反而会觉得“很累但也很充实”。
(三)生命高度“矮化”
生命的高度以价值为标尺,包括个体的道德水平、人生志向、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等诸多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有志者事竟成,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对青年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在人生志向的选择上不免沾染了些功利化色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兴行业,网络主播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门槛低、收入高等特点,网络主播这一职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有 54% 的“95 后”表示,主播、网红是他们最向往的新兴职业。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想追求
美国教育家杰·唐纳·华特士认为,生命是活着的一种历程,要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通过生命教育改善学生生命状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
(一)认识生命,感受生命
在认知层面上,生命教育首先要传授给大学生最基本的生命知识与生存技能,使其树立起对生命和死亡的正确认识。同时,应使大学生注重感受生命,感受心跳呼吸,感受喜怒哀乐,感受每一个生命的表征,加强对生命的认知。
(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在情感层面上,生命教育应使大学生明确“生命来之不易”,认识到生命的宝贵,进而激发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不仅要珍爱自我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生命,以及爱护动植物的生命。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创设相关情境,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
(三)体验生命,创造生命
生命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与生命情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在行动上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发挥生命价值。应将生命教育的场所更多地从课堂转移到生活中,使大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教育者应意识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创造他们自己,在教育中应保证大学生主体性,鼓励其发挥自身创造性,积极实践,实现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传开 . 西方哲学通论(下卷)现代西方哲学史 [M]. 合肥 :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79.
[2] 张夫伟. 狄尔泰生命哲学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 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6(05):98-102.
[3][ 德 ] 鲁道夫·奥伊肯著 , 万以译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uicide worldwide in 2019: global health estimates[EB/OL].(2012-6-16)[2021-11-27].https:// 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26643.pdf.
[5] 李俊芝 . 大学生抑郁与自杀意念状况调查研究 [J]. 教育观察 ,2021,10(06):78-80.
[6][ 美 ] 杰·唐纳·华特士著 , 林莺译 . 生命教育 : 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 [M]. 成都 :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吕阳(1998.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济南,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