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筑牢中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邢锦璟 王军民 王鹤麟
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青海省大通县 810100
中职学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重要储备力量,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职业发展中坚守民族立场、传承民族精神。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既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又能通过文化的在地性体验增强对 “中华民族” 整体概念的认同。本文以青海省为例,探索如何借助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挖掘本地文化基因:构建 “ 家乡 — 民族” 的情感联结
青海的优秀文化,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多民族交融的印记,这些文化符号与传统习俗,是培育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河湟文化作为青海多元文化的核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高原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在海东市的喇家遗址,考古发现的粟米、陶器与玉器,既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又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工艺元素,印证了早在 4000 多年前,这里就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枢纽。中职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遗址博物馆,通过实物展品讲解:青海的文明史,本身就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这种 “共同创造” 的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的根基。撒拉族的 “骆驼泉” 传说则讲述了撒拉族与当地藏族、回族、汉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建家园的故事。传说中,撒拉族先民带来的白骆驼化为清泉,滋养了各族儿女,而当地民族则向他们传授农耕技艺,共同开发了循化盆地。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至今仍是撒拉族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的“团结互助、共生共荣” 理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在中职课堂上讲述这样的本土传说,能让学生从民族记忆中汲取认同力量。将本地文化基因与民族文化精神相勾连,不是简单的文化展示,而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家乡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树上的一根枝丫,只有根系发达(民族共同体强大),枝丫才能茂盛(本地文化繁荣)。这种认知会让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升华为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
二、融入课程教学:让文化认同在知识传递中自然生长
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锤炼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强化共同体意识。青海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紧密相关,将优秀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既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又能强化其对 “民族共同发展” 的认知。旅游服务专业可围绕青海的多元文化开发特色课程。例如,在 “导游实务” 中,设计 “青海湖环湖文化之旅” 教学模块,让学生学习如何讲解湖东的汉族农耕文化、湖南的藏族游牧文化、湖北的回族商贸文化。在模拟讲解中,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民族围绕青海湖形成了 “牧养、种植、贸易” 的互补经济模式,这种共生关系正是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的微观体现。当学生能向游客清晰阐释 “各民族共同守护青海湖”的故事时,自身的共同体意识也会随之深化。畜牧兽医专业可结合藏族、蒙古族的传统畜牧知识开展教学。
思政课程更要善用青海本土案例。在 “共同富裕” 章节,讲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如何通过发展 “彩虹部落” 民俗旅游,带动土族、藏族群众脱贫致富,其中汉族企业家提供的管理经验、回族商户的参与经营功不可没;在 “生态文明” 主题中,分析青海各民族共同守护三江源的实践 —— 藏族牧民担任生态管护员,回族群众参与垃圾回收,汉族科研人员开展生态监测,这些案例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青海的发展成果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个人的成长与民族的进步息息相关。
三、搭建实践平台:在文化体验中强化共同体情感
中职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践获得认知,搭建基于本地传统文化的实践平台,能让他们在动手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进而将情感共鸣转化为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开展 “非遗进校园” 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制作实践。带领学生走访当地非遗街区,实地观察艺人如何坚守传统技艺,同时了解这些文化产业如何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包括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商户)就业增收。在与少数民族商户的交流中,学生能听到他们对民族团结的感慨,看到不同民族在共享文化资源中实现共同发展的生动场景,从而理解:民族团结不仅是情感认同,更是实实在在的共同利益。结合职业技能竞赛,举办 “传统技艺创新赛”。例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可将民族团结的纹样融入现代服装剪裁,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可尝试用机床雕刻简化版的年画图案。在参赛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本地传统技艺与现代职业技能结合,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这种思考能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中职生,他们的职业追求与民族文化的未来紧密相连,从而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大局。
四、营造校园文化:让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点滴
校园文化是隐性的教育载体,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活动设计中,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强化共同体意识。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营造 “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 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强化共同体认同。
在校园环境布置上,可打造 “青海民族文化墙”,用图片、实物展示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春耕时汉族农民与藏族牧民互助播种,秋收时回族商贩帮助土族群众外销农产品,冬闲时蒙古族民间艺人与汉族说书人同台表演。这些画面能让学生每天看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青海大地上最平常的风景。宿舍区可推行 “民族团结宿舍” 挂牌制度,鼓励不同民族学生同住,在日常相处中分享各自的文化习俗。成立 “文化研习社”,由学生自主开展 “民族文化寻踪” 项目。还可与省内其他中职学校开展线上交流,分享各地的民族文化故事,这种跨地域的文化对话,能让学生跳出 “本地” 视角。
筑牢中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简单的 “说教”,而是要通过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这一 “情感媒介”,让学生从 “了解家乡文化” 到 “认同民族文化”,从 “热爱家乡” 升华为 “热爱祖国”。对于中职生而言,这种意识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认同,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南 —— 无论是在从事加工制造工作,还是在城镇参与旅游服务,他们都会牢记: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这种扎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会成为他们未来职业道路上的精神动力,让他们在成为合格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维护者和传承者。
作者简介:邢锦璟(1985.3),男,汉族,青海西宁,大学本科,高级讲师,电子信息工程。
王军民(1985.6),男,汉族,青海民和,大学本科,讲师,电气工程
王鹤麟(1980.8),男,汉族,青海西宁,大学本科,讲师,计算机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