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图书馆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者

蔡玲

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

一、引言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要求高校图书馆从传统文献服务向智慧知识服务转型。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重构图书馆服务链条,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智能”转型。本文基于技术赋能理论,系统阐释人工智能与高校图书馆融合的理论基础、应用逻辑及发展路径,为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图书馆的理论基础

技术接受模型(TAM)表明,用户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直接影响其采纳行为。人工智能通过降低信息获取门槛(如智能检索的“自然语言交互”)、提升服务响应效率(如自动化资源推荐),显著增强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感知价值。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通过知识抽取、关联与可视化,推动图书馆从“文献存储”向“知识生态”转型,实现知识服务的增值。

智慧服务生态理论强调,图书馆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知识枢纽,需构建“人- 技术- 资源”协同的智慧环境。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感知(如用户行为分析)、智能决策(如资源动态调配)与精准服务(如个性化推荐),形成“感知- 响应- 反馈”的闭环,推动服务从“标准化”向“精准化”升级。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理论框架

(一)资源建设: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

传统资源建设依赖馆员的学科经验与主观判断,存在资源结构失衡、供需错配等问题。人工智能通过构建“需求预测 - 资源采选 - 质量评估”智能链条,实现资源建设的精准化与动态化。

在需求预测层面,基于机器学习的用户行为分析模型(如借阅频率、学科关联规则挖掘),可预测学科发展趋势与资源需求热点;在资源采选层面,智能采选系统通过整合学术影响力指标(如被引量、下载量)、用户评价数据与学科规划目标,生成资源采购优先级清单;在质量评估层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对资源内容进行语义分析,识别低质量或冗余文献,优化馆藏结构。

(二)用户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智能

人工智能通过构建“需求感知 - 服务匹配 - 效果反馈”的智慧服务链,推动用户服务从“被动满足”向“主动赋能”演进。

在需求感知层面,基于计算机视觉与传感器技术的用户行为捕捉系统(如智能摄像头、RFID 标签),可实时记录用户在馆内的空间移动轨迹、停留时长及资源交互行为;在服务匹配层面,知识图谱技术通过关联用户学科背景、研究主题与资源属性,生成个性化服务方案(如定制化文献包、学术趋势报告);在效果反馈层面,情感计算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语言反馈(如咨询记录、评价文本),识别服务满意度与潜在需求,驱动服务持续优化。

(三)空间重构:从物理场域到虚实融合

人工智能推动图书馆空间功能从“文献存储”向“知识交互”转型,形成“物理空间- 虚拟空间- 社会空间”融合的智慧场景。

在物理空间层面,物联网技术通过感知设备(如温湿度传感器、智能照明系统)实现空间的自适应调节;在虚拟空间层面,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图书馆的虚拟镜像,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远程访问资源与服务;在社会空间层面,智能社交系统(如学术社群推荐、虚拟学术沙龙)促进跨学科交流,推动知识共创。

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图书馆的实践路径

(一)技术嵌入:构建“云- 边- 端”协同的智能基础设施

技术嵌入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基础条件。高校图书馆需构建“云- 边-端”协同的技术架构:云端部署大模型训练与数据分析平台,实现资源调度与知识计算;边缘端(如智能终端设备)嵌入轻量化算法模型,支持实时交互;终端层(如用户移动终端)通过API 接口接入智能服务,形成无缝衔接的服务网络。

同时,需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如元数据规范、用户画像标签体系),解决异构系统间的数据孤岛问题,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

(二)服务创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场景化设计

服务创新需遵循“场景驱动”原则,围绕用户学术生命周期(如课程学习、科研创新、职业发展)设计智能服务场景。例如:在课程学习场景中,智能辅导系统通过分析课程大纲与学生提问记录,生成知识点图谱与学习路径推荐;在科研创新场景中,智能文献分析工具通过主题聚类与趋势预测,辅助研究者识别研究空白与创新方向;在职业发展场景中,智能生涯规划系统通过关联行业需求与学术技能,提供技能提升建议与资源导航。

(三)治理优化:构建“技术- 伦理- 制度”协同的保障体系

人工智能的应用需平衡效率提升与伦理风险。高校图书馆需建立“技术 - 伦理 - 制度”协同的治理框架:技术层面,引入可解释人工智能(XAI)技术,确保算法决策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伦理层面,制定《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准则》,明确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与责任归属原则;制度层面,完善智能服务标准与应急预案,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推动技术的持续迭代与优化。

五、人工智能赋能的理论反思与发展展望

(一)理论反思:技术赋能的边界与人文坚守

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警惕“技术万能论”的误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文关怀与学术传承,技术赋能的本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导致服务同质化、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需通过“人机协同”模式(如馆员与智能系统的协作)保留人文温度,避免技术异化对学术生态的冲击。

(二)发展展望:从智能服务到智慧生态

未来,人工智能将推动高校图书馆从智能服务向智慧生态跃迁。一方面,认知智能技术的突破(如情感计算、因果推理)将使图书馆具备更强的情境感知与主动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开放科学理念的普及将促进图书馆与科研平台、学术社区的深度融合,构建“资源- 服务- 社区”一体化的智慧学术生态。

六、结论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图书馆服务高质量发展,既是技术驱动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技术嵌入- 服务创新- 治理优化”的协同框架,高校图书馆可推动服务从“精准化”向“智慧化”升级,最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学术支持使命。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探索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的平衡路径,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潘琼 . 高校“ 人工智能 + 图书馆” 智慧服务体系的创建[J]. 科技资讯 ,2024(13)

[2] 李丽丽 . 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 [J]. 采写编 ,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