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起作用的研究

作者

卢有瑜 陈姣姣 吴玉珍

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青海省大通县 810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和重要支撑。深入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供精神纽带,凝聚民族共识。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纽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共同的文化符号和价值理念。从万里长城到京杭大运河,这些伟大的工程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更是各民族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见证,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传统节日也是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载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无论在哪个民族地区,都有着相似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谐、美好的共同向往。各民族在共同欢度这些节日的过程中,增进了情感交流,强化了 “我们都是中华民族” 的认同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形式,因其普适性的价值与感染力,成为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桥梁,在交流中凝聚起 “文化同源” 的共识。中医作为传统医学体系,其 “天人合一”“阴阳平衡” 的理念,与藏族医学的 “三因学说”、蒙古族医学的 “寒热理论” 存在相通之处。在历史上,汉族医家与藏族、蒙古族医者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传统医学体系。如今,中医针灸、藏药、蒙药共同被纳入国家医药体系,为各族群众的健康服务。这种医学文化的共通性,让各民族在 “守护生命” 的共同目标中,感受到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武术同样具有跨民族的凝聚力。太极拳的 “以柔克刚”、少林拳的 “刚健有为”,在回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中拥有大量习练者,其蕴含的 “自强不息” 精神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国画中的山水意境、书法中的笔墨风骨,更是得到各民族艺术家的认同 —— 蒙古族画家官布以国画技法描绘草原风光,藏族书法家阿沛・晋源用汉字书写爱国诗句,这些创作既保留民族特色,又融入中华文化的共同审美,让 “美” 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无声纽带。

这些共通的文化形式,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线,将各民族的文化追求串联起来,让大家在欣赏、学习、实践中发现彼此的共性,进而认识到:尽管民族有别,但我们共享着同一片文化天空,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

二是强化价值引领,塑造共同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如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价值引领,有助于塑造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天下大同” 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平等、公正社会的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了民族、地域的限制,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理想目标。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各民族始终秉持着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信念,在历史上多次携手抵御外侮、共建家园。“自强不息” 的精神则激励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断拼搏、奋勇向前,这种精神在各民族的发展历程中都有体现,成为推动整个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也在各民族中得到广泛认同和践行。这些规范不仅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更让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道德准则下生活,增强了民族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精神追求的整体。

三是促进情感共鸣,增强民族凝聚力。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共鸣,增强民族凝聚力。各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舞蹈等,虽然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往往是相通的。例如,许多民族都有关于创世的神话,虽然情节不同,但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各民族的民间歌谣,无论是歌颂爱情还是赞美家乡,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能够引发不同民族人民的共鸣。通过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各民族人民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是情感表达的直接载体,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美感,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各民族间的情感对话,让 “美” 成为凝聚人心的无形力量。

中国的传统音乐中,琵琶的悠扬、二胡的深情、马头琴的辽阔,虽源自不同民族,却能引发普遍的情感共鸣。蒙古族的长调旋律苍凉悠远,传递出对草原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这种情感能让汉族听众想起故乡的田野;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节奏明快热烈,展现出对生活的激情,这种活力也能感染藏族、回族等各民族群众。当不同民族的乐器合奏一曲《茉莉花》,当各民族歌手共同演唱《我和我的祖国》,音乐的旋律便成了情感的桥梁 —— 无需过多言语,音符已将 “热爱祖国、赞美生活”的共同情感传递给每一个人。艺术形式的情感传递,不依赖复杂的逻辑论证,而是通过直抵人心的美感与情感力量,让各民族在 “被打动”“被感染” 中产生 “我们是同类” 的认知,这种认知是民族凝聚力的情感基础。

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各民族展示自己的传统服饰、饮食文化、艺术形式等,让人们在欣赏和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种文化交流能够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拉近心理距离,使各民族人民在情感上更加亲近,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

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引领民族发展的价值导向,是增进民族情感的重要桥梁。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教育等方式,让各民族人民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民族力量。

作者简介:卢有瑜(1984.7),女,汉族,江苏南京,大学本科,讲师,测控技术与仪器。

陈姣姣(1990.3),女,汉族,青海西宁,大学本科,助理讲师,汉语言文学

吴玉珍(1992.12),男,汉族,青海湟中,大学本科,助理讲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